墨子 · 第二章 · 修身

· 墨子
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求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修身也。修身,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 谮慝之言,无入之耳;批扞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是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 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与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未尝有也。
拼音

译文

君子作战虽用阵势,但必以勇敢为本;办丧事虽讲礼仪,但必以哀痛为本;做官虽讲才识,但必以德行为本。所以立本不牢的,就不必讲究枝节的繁盛;身边的人不能亲近,就不必讲究招徕远方之民;亲戚不能使之归附,就不必讲究结纳外人;做一件事情有始无终,就不必谈起从事多种事业;举一件事物尚且弄不明白,就不必追求广见博闻。 所以先王治理天下,必定要明察左右而招徕远人。君子能明察左右,左右之人也就能修养自己的品行了。君子不能修养自己的品行而受人诋毁,那就应当自我反省,因而怨少而品德日修。谗害诽谤之言不入于耳,攻击他人之语不出于口,伤害人的念头不存于心,这样,即使遇有好诋毁、攻击的人,也就无从施展了。 所以君子本身的力量一天比一天加强,志向一无比一天远大,庄敬的品行一天比一天完善。君子之道(应包括如下方面):贫穷时表现出廉洁,富足时表现出恩义,对生者表示出慈爱,对死者表示出哀痛。这四种品行不是可以装出来的,而是必须自身具备的。凡是存在于内心的,是无穷的慈爱;举止于身体的,是无比的谦恭;谈说于嘴上的,是无比的雅驯。(让上述四种品行)畅达于四肢和肌肤,直到白发秃顶之时仍不肯舍弃,大概只有圣人吧! 意志不坚强的,智慧一定不高;说话不讲信用的,行动一定不果敢;拥有财富而不肯分给人的,不值得和他交友;守道不坚定,阅历事物不广博,辨别是非不清楚的,不值得和他交游。根本不牢的,枝节必危。光勇敢而不注重品行修养的,后必懒惰。源头浊的流不清,行为无信的人名声必受损害,声誉不会无故产生和自己增长。功成了必然名就,名誉不可虚假,必须反求诸己。专说而行动迟缓,虽然会说,但没人听信。出力多而自夸功劳,虽劳苦而不可取。聪明人心里明白而不多说,努力作事而不夸说自己的功劳,因此名誉扬于天下。说话不图繁多而讲究富有智慧,不图文采而讲究明白。所以既无智慧又不能审察,加上自身又懒惰,则必背离正道而行了。善不从本心生出就不能保留,行不由本身审辨就不能树立,名望不会由苟简而成,声誉不会因诈伪而立,君子是言行合一的。以图利为重,忽视立名,(这样)而可以成为天下贤士的人,还不曾有过。

注释

修身:主要讨论品行修养与君子人格问题,强调品行是为人治国的根本,君子必须以品德修养为重。篇中提出。“君子之道”应包括‘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以及明察是非、讲究信用、注重实际等内容。 陈:同“阵”。 辩:同“辨”。 彼:借为“非”。 情:为“惰”之形讹。 戴:同“载”。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阵法,部署。
  • :丧事,丧葬。
  • :悲伤,哀悼。
  • :读书人,知识分子。
  • 行为本:行动是根本。
  • 置本不安:根基不稳。
  • 诋讦:诽谤,恶意攻击。
  • 壮日盛:气概日益壮大。
  • 贫则见廉:贫穷时可见到廉洁。
  • 富则见义:富裕时可见到正义。
  • 死则见哀:死亡时可见到哀悼。
  • 诋讦之民:恶意中伤他人的人。
  • 力事:努力工作。
  • 愿欲:愿望和追求。
  • 据财:拥有财富。
  • :坚定。
  • :广泛。
  • :危险,不稳。
  • :懒散。
  • 原浊:源头混浊。
  • :消耗,减损。
  • :轻率。
  • :投机取巧。

翻译

君子作战虽然有固定的阵势,但勇敢是根本;丧葬虽有规定的礼仪,但悲痛才是关键;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行动才是实践。因此,根基不稳固的,就不要追求枝繁叶茂;身边的人不亲近,就不要去追求远方的关系;亲人不支持,就不要忙于结交外人;事情没有头尾,就不要涉足多领域;对事物一无所知,就不要追求广博的知识。所以古代君王治理天下,必定先从身边的人和事开始,君子也是如此,他们首先修养自身。

修养自身,就是在面对批评时能反省自己,这样就能减少怨恨,提升品行。对于恶意的言论,耳朵不接受;对于伤害他人的言语,嘴巴不出声;心中不存有杀伤他人的念头,即使有诽谤之人,也无法找到立足之地。因此,君子的力量和志向日益增强,愿望和追求也日益增多,气概日渐盛大。

君子的行为准则:贫穷时展现出廉洁,富有时表现出仁义,活着时体现爱心,死后显现出哀悼。这四种德行不能虚假,必须体现在自己的行为中。心中的爱意无法用尽,身体的动作充满恭敬,说出来的话都充满和顺。即使到了头发花白、年老体衰,仍坚持不懈的,大概只有圣人了。

意志不坚强的人智慧不会通达;说话不诚实的人行动不会有结果。拥有财富却不能分享的人,不足以成为朋友;坚守道义不坚定,知识面不广泛,分辨是非不明察的人,也不值得交往。根基不稳固,最终难免会有问题;只追求外表强大而不修内功,以后一定会懈怠。源头浑浊,水流必然不清;言行不诚信,名声必定会受损。名声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自动增长。成功成名后,名誉也不能虚假对待自己。光说不做,即使口才再好也不会被采纳;用力过度炫耀功劳,即使付出再多也得不到回报。聪明的人思维敏捷但不说多余的话,有力气却不夸耀自己的成就,这样的人才能名扬天下。言语不求多,而求智慧;不追求华丽,而追求洞察力。智慧和洞察力存在于内心,而情感则遵循正确的道路。善行不发自内心就留不住,行为无法在自身上得到证明就不会持久。名声不是轻易就能积累的,荣誉也不是靠技巧就能树立的,君子是通过自身行为来赢得声誉的。过于追求利益而忽视名声,这样的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士人。

赏析

墨子的这段文字强调了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尤其是勇敢、悲痛、行动和诚实等品质。他提倡从身边的实际做起,逐步提升自我,同时反对虚伪和欺诈。对于君子来说,无论贫富、生死,都要体现出相应的美德,且言行一致。他还强调了智慧、诚实和分享等价值观,认为这些是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有道德和价值的标准。墨子的语言朴实无华,寓意深远,体现了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社会伦理的严谨态度。

墨子

墨子 ,名翟(dí),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 ,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 5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