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 佳人

· 苏轼
罗带双垂画不成。殢人娇态最轻盈。酥胸斜抱天边月,玉手轻弹水面冰。 无限事,许多情。四弦丝竹苦丁宁。饶君拨尽相思调,待听梧桐叶落声。
拼音

所属合集

#鹧鸪天

译文

双双垂下的“罗带”飘柔而美丽,连画都比不上。娇艳的姿色迷人,飘然得不能再轻盈了。洁白细嫩的手指,轻弹琵琶,发出如“水面冰”滑的声音, 事很多,情也很多。琵琶弹奏出的音乐声响中有你的愁绪。尽管你弹完相思调,但你这是单相思。请你等待着秋天的来临,听我弹拨那“梧桐落叶”的琵琶声吧!

注释

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醉梅花》、《剪朝霞》、《骊歌一叠》。双调,55字,平韵。 罗带:丝织的衣带。 殢(tì)人:迷恋人。 酥胸:洁白润泽的胸脯。 水面冰:水的表面如冰滑一般。这里指琵琶的声音。 四弦:即琵琶。 丝竹:弦乐器与竹管乐器的总称,泛指音乐。 丁宁:形容乐器所发出的声响。 饶:任凭,尽管。

《鹧鸪天·佳人》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约作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至六年(1073年)。上片写琵琶歌女的外貌和弹琵琶的美妙效果,下片写琵琶歌女的幽独愁苦情态。该词苏轼运用描写与烘托的笔法,写了一位相思愁苦的琵琶歌女。

赏析

上片写琵琶歌女的外貌和弹琵琶的美妙效果。“罗带双垂画不成”,正面描写琵琶歌女的服饰。“殢人娇态最轻盈”,正面描写琵琶歌女的容貌。“酥胸斜抱天边月”,侧面描写琵琶歌女的胸脯。如“斜抱天边月”的胸脯,隆起的曲线美,象征着洁白润泽的源泉。“玉手轻弹水面冰”,侧面描写琵琶歌女的琵琶声,圆润清脆而悦耳,颇有“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滩”(唐代白居易《琵琶行》)的韵味。前三句是从视角着笔的,后一句是从听觉着笔的,感觉挪移,一幅亭亭玉立、窈窕淑静的琵琶歌女,活生生地呈现在人的面前。 下片写琵琶歌女的幽独愁苦情态。“无限事,许多情”,概述了琵琶歌女所面临的“事”“情”的缠绕。“无限”言“事”之多,“许多”言“情”之泛。“四弦丝竹苦丁宁”,回答上面的泛问,“事”“情”之“苦,全反映在“四弦丝竹”的“丁宁”声中。有“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唐代白居易《琵琶行》“别离四弦声,相思双笛引。”(南朝梁简文帝《生别离》)之意,一个“苦”字将琵琶歌女的愁态生动地刻画出来了。“饶君拨尽相思调,待听梧桐落叶声”,为点题之笔。苏轼以此衬托出琵琶歌女的幽独愁苦的情态。 全词,苏轼运用描写与烘托的笔法,写了一位相思愁苦的琵琶歌女。“酥胸斜抱天边月,玉手轻弹水面冰”这一联句特别美,特写了琵琶歌女的侧面倩影,特写了琵琶歌女弹拨琵琶所发出的“水面冰”声。平仄得当,对仗工整,颇富现代蒙太奇表现的韵律美。最后的“梧桐落叶声”与“缺月挂疏桐”(《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似乎为巧合的文笔。前者以声写人,后者以形写人,都是为了刻画“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歌女形象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殢(tì)人:困扰人;迷人。
  • 丁宁:同“叮咛”,反复地嘱咐。

翻译

佳人的罗带双垂,其美难以描画。她那迷人的娇态最为轻盈。她酥胸半露,如同斜抱着天边的明月,玉手轻轻弹奏,乐声好似水面的寒冰般清脆。

有着无数的事,许多的情。四弦琴和丝竹之声反复地诉说着。就算你把相思之曲弹尽,还是要等到听到梧桐叶落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词上阕通过对佳人姿态和动作的描写,展现出她的美丽与轻盈,“酥胸斜抱天边月,玉手轻弹水面冰”两句,运用了形象的比喻,使佳人的形象更加生动。下阕则着重表达情感,“无限事,许多情”道出了情感的丰富,而“四弦丝竹苦丁宁”则通过音乐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情感。最后“饶君拨尽相思调,待听梧桐叶落声”,以一种含蓄的方式表达了相思之情的深沉和持久,给人以无尽的遐想。整首词意境优美,情感细腻,语言生动,将佳人的形象与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