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乐亭诗,并叙

· 苏轼
天生蒸民,为之鼻口。 美者可嚼,芬者可嗅。 美必有恶,芬必有臭。 我无天游,六凿交斗。 骛而不返,跬步商受。 伟哉先师,安此微陋。 孟贲股栗,虎豹却走。 眇然其身,中亦何有。 我求至乐,千载无偶。 执瓢从之,忽焉在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蒸民:众民,百姓。“蒸”通“烝”(zhēng)。
  • 天游:指放任自然,遨游于天地之间,不为外物所拘。
  • 六凿:指耳、目、口、鼻、心、知这六种感官的欲念。出自《庄子·外物》:“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
  • 跬步:半步,古时称人行走, 举足一次为跬, 举足两次为步,形容距离近。
  • 孟贲:战国时期卫国的勇士,据说他力大无穷,能生擒兕牛、拖住正在发怒的大象,其勇气举世无双 。
  • 股栗:大腿颤抖,形容恐惧之极。这里指孟贲面对孔子这种境界也会恐惧。
  • 至乐:最高妙的快乐。

翻译

上天生下芸芸众生,给他们造出鼻子和嘴巴。美好的味道可以咀嚼品尝,芬芳的气息能够用鼻子嗅闻。可是有美好的必然就有丑恶的,有芬芳的必然就有恶臭的。

我没有能放任自然遨游于天地之间,六种感官欲念相互争斗。向外追逐而不知返回内心,半步之间就如同陷入殷商纣王和周幽王般的困境。

伟大啊我们的先师孔子,安于这微小而平凡的生活。让勇猛的孟贲也会恐惧颤抖,使威猛的虎豹也吓得退走。他自身虽然渺小平凡,但心中又有着多么高尚的境界啊。

我寻求那种最高妙的快乐,千年以来都难有与之匹配的。我拿着瓢想要追随他,却忽然发现他已在我身后不知什么时候远去了。

赏析

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展开了深刻的人生思索。开篇从人基本的感官功能写起,引出美好与丑恶、芬芳与恶臭相对的观点,暗示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矛盾。随后诗人谈及自身“六凿交斗”“骛而不返”的困境,体现出尘世中人们被各种欲望左右,难以自在超脱的状态。

接着诗人称赞孔子,以孟贲股栗、虎豹却走这样夸张的描写,衬托出孔子内心安于微陋、秉持正道的伟大力量。诗人将孔子视为追求“至乐”的榜样,展现出对高尚精神境界的向往。而结尾“执瓢从之,忽焉在后”,一方面表达出孔子所代表的那种至乐境界的高远难及,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诗人虽努力追寻却又有一种难以企及的怅惘感。整首诗语言古朴,意境深远,融合了诗人对人生、对崇高精神追求的诸多感悟。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