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

· 苏轼
笑怕蔷薇罥,行忧宝瑟僵。美人依约在西厢。祗恐暗中迷路、认馀香。 午夜风翻幔,三更月到床。簟纹如水玉肌凉。何物与侬归去、有残妆。
拼音

所属合集

#南歌子

译文

调笑时,怕被蔷薇挂住,行走时,担心遇到宝瑟而僵住。与心爱的姑娘约好了在西厢房见面,怕在黑暗中迷了路,靠辨认香气来寻路。 半夜风吹动了幔帐,月光照到了床边。竹席像水一样凉了,肌肤也凉了。什么东西和我一同回去,只有留下的残妆。

注释

南歌子:唐教坊曲名。隋唐以来曲多以「子」名,「子」有小的含义,大体属小曲。调名本自汉张平子《南都赋》:「坐南歌兮起郑舞」句,取淳于棼事。《金奁集》入「仙吕宫」。此词有单调、双调二体。单调者始自温飞卿词,因词有「恨春宵」句,名《春宵曲》。张子澄词本此添字,因词有「高捲水晶簾额」句,名《水晶簾》,又有「惊破碧窗残梦」句,名《碧窗梦》。郑子聃有《我爱沂阳好》词十首,更名《十爱词》。以温飞卿《南歌子·手里金鹦鹉》为正体,单调二十三字,五句三平韵。另有单调二十六字,五句三平韵。双调者有平韵、仄韵两体。平韵者始自毛熙震词,周美成、杨无咎、仲殊五十四字体,无名氏五十三字体,俱本此添字。仄韵者始自《乐府雅词》,惟石次仲词最为谐婉。周美成词名《南柯子》,程正伯词名《望秦川》,田不伐词有「簾风不动蝶交飞」句,名《风蝶令》。双调五十二字,前後阕各四句三平韵;双调五十四字,前後阕各四句三平韵等变体。 题注:傅注本、元延祐本无题。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调名下题作「有感」。 蔷薇罥(juàn):傅子立注:「《酉阳杂俎》云:『江南地本无棘,或固墙隙,植蔷薇枝而已。』白乐天《蔷薇》诗:『留妓罥罗裳。』『蔷薇罥』乃隋炀帝宫中事情,备见《南部烟花记》。」刘尚荣按:「语见《酉阳杂俎·卷九·支植上》。白句出《裴常侍以〈题蔷薇架〉十八韵见示,因广为三十韵以和之》,见《白氏长庆集·卷三十一》。炀帝宫中事见颜师古《隋遗录·卷下》:『适有小黄门映蔷薇丛调宫婢,衣带为蔷薇罥结,笑声吃吃不止。』《隋遗录》,一名《大业拾遗记》,又名《南部烟花记》。」龙榆生笺引《容斋续笔·卷十五·注书难》:「绍兴初,又有傅洪秀才《注坡词》,镂板钱塘,至于『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能引「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之句。『笑怕蔷薇罥』,『学画鸦黄未就』,不能引《南部烟花录》,如此甚多。」又引金·段遁庵《乙巳清明游青阳峡》诗:「葛屦偏宜苔藓滑,行襟时被蔷薇罥。」罥,傅注本原作「骨」,今据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改。按《玉篇》:「罥,挂也,系取也。」 宝瑟僵:傅子立注:「汉莽何罗将为逆,见金日磾,色变,行触宝瑟,僵。日磾得抱何罗,以呼,投之殿下,遂禽,伏辜。」刘尚荣按:「事见《汉书·卷六十八·金日磾传》。」龙榆生笺引《汉书·卷六十八·金日磾传》:「初,莽何罗与江充相善,及充败卫太子,何罗弟通用诛太子时力战得封。后上知太子冤,乃夷灭充宗族党与。何罗兄弟惧及遂谋为逆。日磾视其志意有非常,心疑之,阴独察其动静,与俱上下。何罗亦觉日磾意,以故久不得发。是时上行幸林光宫,日磾小疾卧庐。何罗与通及小弟安成矫制夜出,共杀使者,发兵。明旦,上未起,何罗亡何从外入。日磾奏厕心动,立入坐内户下。须臾,何罗袖白刃从东箱上,见日磾,色变,走趋卧内欲入,行触宝瑟,僵。日磾得抱何罗,因传曰:『莽何罗反!』上惊起,左右拔刃欲格之,上恐并中日磾,止勿格。日磾捽胡投何罗殿下,得禽缚之,穷治皆伏辜。繇是著忠孝节。」 西厢:傅子立注:「《传奇》:『崔氏与张生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刘尚荣按:「见元微之《莺莺传》。」龙榆生笺:「《丽情集》:『莺莺与张生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水:傅注本原作「冰」,据元延祐本、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改,按「冰」平声,于词律不合。 残妆:傅子立注:「详见《浣溪沙》注。」刘尚荣按:「见《浣溪沙·桃李溪边驻画轮》注引《传奇》:『张生与崔氏谐遇。张生飘飘然,且疑神仙之徒,不谓从人间至矣。有顷,寺钟鸣,天将晓,红娘促去。崔氏娇啼宛转,红娘又捧之而去,终夕无一言。张生辨色而兴,自疑曰:「岂其梦邪?」及明,睹妆在臂,香在衣,泪光荧荧然,犹莹于茵席而已。』详见元微之《莺莺传》。文句与《元氏长庆集补遗·卷六》稍有出入。」

《南歌子·笑怕蔷薇罥》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作的一首词,作于宋神宗元豐元年(西元一〇七八年)正月。上片写张生偷偷约会的隐秘心理,下片写张生幽会与归去时的感觉。全词用第三人称的视角,以小叙事词的形式,叙述了对张生和崔莺莺幽会的过程和心理变化。

赏析

该词是以艳体形式出现的爱情词,题为《有感》,实际上相当于「无题」。因为东坡对所叙写的情事是秘而不宣的,只有明眼人方能洞悉其中奥妙,「有感」云云不过是掩人耳目而己。东坡运用了代言体写法,通篇作张生口吻,即从男方着笔来写,所述情、景、事,一一从这一人物的心中、眼中及口中道出。 上片着重写张生幽会的隐秘心理。开头两句用了两个典故(同时也是比喻),来描摹张生要与心上人幽会时唯恐被人撞破的心态。接着点明约会之事,「美人」是一种昵称,「西厢」这一词语从《莺莺传》中来,不是偶合,而是暗点「待月西厢下」诗意,是专咏崔莺莺、张生故事的标志。而后再写暗中摸索前进时一种特有的心理,笔触是极为细致的。 下片写张生幽会与归去时的感觉。前三句写幽会,但字面上仅仅写出对「风」、「月」、「簟纹」及「玉肌」的视觉或触觉感受,即从侧面稍加点染,而将有关情事推到幕后,这样的艺术处理是很高明的。「三更月到床」一句,也与《莺莺传》中有关描写妙合无间。篇末一句写归去时的感觉,又与《莺莺传》中相关描写如出一辙。 一般说来,词体多偏于抒情,而该词却有着明显的叙事性。在描写方面,尤以大胆、率真、细腻的心理描写取胜。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罥(juàn):缠绕。
  • 祗(zhǐ)恐:只恐怕。

翻译

笑着怕被蔷薇枝缠绕,行走担忧宝瑟不顺畅。美丽的女子依照约定在西厢房。只恐怕在黑暗中迷路,只能凭借残留的香气来辨认。午夜的风翻动帷幔,三更时分月亮照到床上。竹席的纹理像水一样,洁白的肌肤有些凉意。什么东西和我一起归去,还留有她残剩的妆饰。

赏析

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与美人幽会的情景以及心理感受。上阕写前往西厢与美人约会的担忧,怕被蔷薇阻碍,怕迷失路径。“笑怕”“行忧”等细腻地体现出内心的微妙情绪。下阕则描绘了午夜的环境与女子的姿态,风吹幔动,月照床榻,凉席映着如水的月光,肌肤生凉,以及残留妆饰暗示着约会的存在,营造出一种幽秘而富有情调的氛围。整首词语言婉约,情感细腻,极具意境之美。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