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赋
龙之为物,能合能散,能潜能见,能弱能强,能微能章。惟不可见,所以莫知其乡;惟不可畜,所以异于牛羊。变而不可测,动而不可驯。则常出乎害人,而未始出乎害人,夫此所以为仁。为仁无已,则常至乎害己,而未始至乎丧己,夫此所以为智。止则身安,曰惟知几;动则物利,曰惟知时。
然则,龙终不可见乎,曰:与为类者常见之。
拼音
注释
为物:作为一种“动物”。
能潜能见:即能隐能现。《易·乾》:“潜龙勿用。何谓也?子龙:‘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又,“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能微能章:能大能小。微,细小;章,彰、大。《艺文类聚·卷九八》引《瑞应图》:“黄龙者,四龙之长……神灵之精也。能巨细,能幽明,能短能长,乍存乍亡。”又,《太平御览·卷九二》引《管子》:“龙被无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如蚕蠋;欲大,则涵天地。欲上,则凌云;欲沉,则伏泉。”
未始至乎丧己:谓能全身而退。
知几:预先知晓事物的变化。《易·系辞》:“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唐人吴筠《览古》:“达者贵量力,至人尚知几。”
龙终不可见:语本《淮南子·说林训》:“人不见龙之飞举而能高者,风雨之奉也。”
与为类者:和龙灵性类似的人。
序
本篇是王安石在青年时期所作的一篇短赋,为言志而赋龙。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龙: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象征着力量、神秘和祥瑞。
- 合:聚合。
- 散:分散。
- 潜:潜藏。
- 见(xiàn):同“现”,显现。
- 微:微小,不显眼。
- 章:明显,显著。
- 乡:方向,处所。
- 畜(xù):饲养,驯服。
- 驯:驯服。
- 几:细微的迹象,这里指的是把握时机的能力。
翻译
龙作为一种生物,能够聚合也能够分散,能够潜藏也能够显现,能够柔弱也能够刚强,能够不显眼也能够很显著。只是因为它不能轻易被看见,所以没有人知道它在什么地方;只是因为它不能被饲养,所以它不同于牛羊。它的变化无法预测,它的行动不能被驯服。那么它常常会对人造成危害,但又并非存心去害人,这就是它的仁德所在。施行仁德没有止境,常常会到危害自己的地步,但又不会沦落到丧失自己的程度,这就是它的智慧所在。停下来的时候自身能安稳,这叫做懂得把握时机;行动的时候对万物有利,这叫做懂得顺应时势。
那么,龙就始终不能被人看见吗?回答是:和它同类的就能常常看见它。
赏析
这篇《龙赋》以龙为喻,探讨了仁德与智慧的关系。作者认为龙具有多种特性,既神秘莫测又拥有强大的力量。龙的行为看似不可预测和难以驯服,但它并非有意害人,这体现了龙的仁德;而龙在施行仁德时又能把握分寸,不使自己陷入绝境,这体现了龙的智慧。文章最后提出“与为类者常见之”,给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或许是在暗示只有具备同样特质或境界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和见识到龙的存在。整体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