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 · 既济卦
坎上离下,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无咎。
六二,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
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六四,繻有衣袽,终日戒。
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
上六,濡其首,厉。
拼音
所属合集
译文
既济卦,亨通,有小吉利的古问。开始吉利,结果会出现变故。
初九,拉车渡河,打湿了车尾。没有灾祸。
六二:妇人丢失了头巾,不用去找,七天内会失而复得。
九三:殷高宗武丁讨伐鬼方国,用了三年才取胜。对小人不利。
六四:冬天穿的寒衣破烂不堪,整天心里惊恐不安。
九五:殷人杀牛祭祝,不如周人春祭,周人确实得到了神的福佑。
上六:过河时打湿了头部,危险。
注释
既济:既的意思是已经,济的意思是渡水和成功、成就。既济是说事已成功。全卦内容是讲事情成功的道理,与下一卦“未济”构成组卦。
乱:变故。
茀:用作“禴”,意思是头巾。
高宗:殷国君武丁,曾与周联手攻打北方强敌鬼方。
鬼方:殷周时北方的国名,属于严允部落之一。
繻:意思是御寒的衣服。
袽:用作“絮”,指破烂的冬衣。
戒:用作“骇”,意思是惊惧不安。
东邻:指殷人。
西邻:指周人。
禴(yue)祭古代祭名,指春祭。
赏析
有句古话,叫做“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说的是丢失马虽然是个损失,但谁叉能说这不是更大的福气到来的征兆呢。
福与非福,成功与失败,损失与收获,都没有绝对不可逾越的界限,完全可以相互转变。这个思想,可以用来概括“既济卦”的主题。殷人强大的时候,周人还较弱小,不足以与之抗衡。后来周由弱变强,最终消灭了殷,情况发生了逆转。
这类情形在现实中大多了,所以作者才说丢了头巾不必寻找,它自己会回来,以此说明不济之中又有济。再夸张一点说,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山不转水转,天无绝人之路。看透了这些道理,多少会给人心理上一些慰藉,也可能会使人心胸开阔起来,精神境界更上一层楼。正如毛泽东说的,“风物长宜放眼量”,“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患得患失,反而可能得到的少,失去的多;洒脱无忧,却有可能得到的多,失去的少。
现在流行歌唱“潇洒走一回”,实际上又有凡人真能漾溃洒洒走一回呢?
姬昌
姬昌,姬姓,名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岐周(今陕西岐山)人。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在位5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周文王在位期间,“克明德慎罚”,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收附虞、芮两国,攻灭黎(今山西长治)、邘(今河南沁阳)等国;建都丰京(今陕西西安),为武王灭商奠基;旧传《周易》为其所演。除此之外,创周礼,被后世儒家所推崇。孔子更是称文王为“三代之英”。
周文王五十年(前1056年),文王崩,葬于毕原。西周王陵(周公庙遗址)位于陕西宝鸡岐山县凤凰山南麓。
前1046年,姬昌嫡次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追尊姬昌为文王。
690年,武则天称制时自称武家为姬昌后代,追尊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
► 6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