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 · 彭门留别

· 苏轼
玉觞无味,中有佳人千点泪。学道忘忧,一念还成不自由。 如今未见,归去东园花似霰。一语相开,匹似当初本不来。
拼音

注释

减字木兰花:词牌名。《木兰花》原为唐教坊曲,《金奁集》入「林钟商调」。《花间集》所录三首各不相同,兹以韦端己《木兰花·独上小楼春欲暮》词为准。五十五字,前後阕各三仄韵,不同部换叶。《尊前集》所录皆五十六字体,北宋以後多遵用之。《乐章集》及《张子野词》并入「林鐘商」。其名《木兰花令》者,《乐章集》入「仙吕调」,前後阕各三仄韵平仄句式与《玉楼春》全同,但《乐章集》以《玉楼春》入「大石调」,似又有区别。别有《减字木兰花》,《张子野词》入「林钟商」,《乐章集》入「仙吕调」。四十四字,前後阕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阕两仄韵、两平韵。又有《偷声木兰花》,入「仙吕调」。五十字,前後阕第三句各减三字,平仄韵互换与《减字木兰花》相同。宋教坊复演为《木兰花慢》,《乐章集》入「南吕调」,百一字,前阕五平韵,後阕七平韵。兹陈五格,以见一曲演化之由,他可类推。《减字木兰花》四字句与七字句相间,句句用韵,仄韵与平韵交互,每两句为一意群,词意转折,适于各种题材,故宋人用此调者极多。《梅苑》李子正词名《减兰》。徐介轩词名《木兰香》。《高丽史·乐志》名《天下乐令》。 「彭门留别」: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作「送别」。 「玉觞无味,中有佳人千点泪」句:傅子立注引唐·杜少陵《汎江送客》诗:「泪逐劝杯落。」 学道忘忧:龙榆生笺引《汉书·卷六十六·〈杨敞传·(子)杨恽(Yùn)传〉》:「君子游道,乐以忘忧;小人全躯,说以忘罪。」 一念:傅子立注:「释氏以邪心正性皆生乎一念。」 花似霰(xiàn):傅子立注:「梁元帝《别诗》云:『昆明夜月光如练,上林朝花色如霰。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今不见。』」刘尚荣按:「诗见《艺文类聚·卷三十二》。《玉台新咏·卷九》题作《湘东王春别应令四首》之一。《古诗纪·卷八十一》题作《春别应令四首和简文》其一,『今不』作『不相』。」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玉觞(shāng):古代一种酒杯。

翻译

美酒无味,其中有佳人千万滴泪水。学习道学想要忘却忧愁,一个念头起来还是不能自由自在。到现在还没有见到(那个人),回去的时候东边园子里的花像雪粒一样。一句话想开来,就好像当初根本不应该来。

赏析

这首词情感较为复杂深沉。上阕写面对美酒却觉无味,只因其中有佳人的泪水,体现了离别的伤感,以及学道忘忧却无法做到的无奈。下阕写对那个人的期盼和未见的遗憾,“归去东园花似霰”描绘出一种凄美之景,烘托出内心的惆怅,最后一句更是表现出一种追悔和感慨。全词语言简洁,却能深深打动人心,将离别的愁绪和内心的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