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银亮的池塘,红色的栏杆,倒映在淡黄色的水波里,团团的绿叶托起清新的荷花。用兰叶浸水洗澡,用菖蒲花酿酒喝,天气清明而暖和。
需要用喝酒、聚会来酬谢端午佳节,这里有美酒歌舞陪伴。监狱里的草长的深,公堂上也静悄悄的,不妨多多的摆宴、游玩。
注释
少年游:词牌名。六朝乐府「杂曲歌辞」有《少年行》,与此稍异。韩涧泉词有「明窗玉蜡梅枝好」句,更名《玉蜡梅枝》。萨天锡词名《小阑干》。近人梁仲策《词学·调名》称:「调名源自鲍明远《行乐诗》:『春风太多情,村村花柳好。少年宜游春,莫使颜色槁。』」检今人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所辑鲍明远诗,并无此几句。调见北宋晏同叔《珠玉集》。因词有「长似少年时」句,为创调之作,并取以为调名。调名本意即咏怀少年之恣意游乐。一说北宋柳耆卿词为创调之作。因词中有「贪迷恋、少年游,似恁疏狂」句,取「少年游」三字为词调名。《乐章集》《张子野词》入「林钟商」,《清真集》分入「黄钟」、「商调」。《词谱》:「此调最为参差,各家句读亦多出入,今分七体,其源俱出于晏词。或添一字摊破前后阕起句作四字两句者;或减一字摊破前后阕第三、四句作七字一句者;或于前后阕第二句添一字者;或于两结句添字、减字者。」《词谱》则以晏词《少年游·芙蓉花发去年枝》为正体,双调,五十字,前阕五句、三平韵,后阕五句、两平韵。晏词、李华亭「江国陆郎封寄后」词、柳耆卿「日高花榭懒梳头」「一生赢得是凄凉」二词、周草窗「帘销宝篆捲宫罗」词四首,其前后阕起句皆七字,第三、四句皆四字。所不同者,前后阕第二句及结句添字、减字耳。而晏词实为正体,宋元人悉依此填。而《词律》以柳词《少年游·日高花榭懒梳头》为定格,双调,五十一字,前阕五句、三平韵,后阕五句、两平韵。此与晏词同,惟后阕次句添一字作六字异。《乐章集》四首皆然。欧阳文忠二词「追往事、又成空」、「忍抛弃、向秋光」亦与此同。
端午:龙榆生笺:「《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注:『端,始也。』」
徐君猷:龙榆生笺:「《东坡诗集》施注:『徐君猷名大受,东海人。东坡来黄州,君猷为守,厚礼之,无迁谪意。君猷秀惠列屋,杯觞流行,多为赋词。满去而殂,坡有祭文挽词,意甚悽恻。』查注:『王明清《挥麈录》云:徐得之 君猷,阳翟人,韩康公婿。知黄州日,东坡迁谪于郡,君猷周旋不遗馀力。子端益,字辅之。』」案:施注与《挥麈录》异,未详孰是,录存俟考。
「银塘朱槛曲尘波。圆绿卷新荷」句:傅子立注唐·白乐天《春江闲步赠张山人》诗:「晴沙金屑色,春水曲尘波。红簇交枝杏,青含卷叶荷。」曲尘,龙榆生笺:「白乐天《春江闲步赠张山人》诗:『晴沙金屑色,春水曲尘波。红簇交枝杏,青含卷叶荷。』《西溪丛话》:『刘禹锡诗:「龙池遥望曲尘丝。」』按《礼记》『曲衣』注:『如鞠尘色。』又《周礼·内司服》『鞠衣』郑氏注:『黄桑服,如鞠尘色。』乃知用『麹尘』字非是。」
兰条荐浴:傅子立注汉·戴延君《大戴礼记·卷二·夏小正五月》:「五月五,蓄兰沐浴。」
菖花酿酒:傅子立注:「《荆楚岁时记》:『近世五月五日,必以菖蒲渍酒而歌,谓之饮浴。』」刘尚荣按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蹋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龙榆生笺:「《荆楚岁时记》:『端午,以菖蒲一寸九节者泛酒,以辟瘟气。』」
天气尚清和:傅子立注引《文选·卷二十二·谢康乐〈游赤壁进帆海〉诗》:「首夏犹清和。」
「好将沉醉酬佳节」句:傅子立注引唐·杜樊川《九日齐山登高》诗:「但将酩酊酬佳节。」
一分歌: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本作「十分歌」。
序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创作的一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西元一〇八一年)五月。上阕,写端午时节,黄州一派清新升平气象。下阕,写东坡与徐君猷一起欢度端午节日。全词,藉景抒情,名为写端午酬节风俗,欣赏五月自然风光,实是藉题发挥,歌颂徐君猷的善施政德,使民安乐的功绩,表露东坡自己的忠君爱国忧民的愿望。
赏析
上阕,写黄州端午节一派清新升平气象。「银塘朱槛曲尘波,圆绿卷新荷」,描绘宜人的美景。一「银」,一「朱」,一「曲尘」,一「圆」,一「绿」,一「新荷」,组缀成五月百色争妍的风景图,颇有「晴沙金居色,春水曲尘波。红簇交枝杏,春含卷叶荷」(白乐天《春江闲步赠张山人》)的神韵。「兰条荐浴,菖花酿酒」,笔锋一转,由写大自然进入到写民俗生活:绿兰枝浸水而浴,绿菖蒲酿酒而饮。整个生活,沉浸在浓郁的节日气氛中,身心愉快。最后一句为点睛之笔,将上述四句的意境概括为「天气尚清和」,世界上一切都是清新的、和好的、升平的。
下阕,写东坡与徐君猷一起欢度端午节日。「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开头三句,承上启下,将酬节「沉醉」,伴之以「歌」,将欢欣谐趣的两位官员描绘得十分传神。「好将」二字,起到贯连上阕与下阕的主脉作用。「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恡宴游过」,是东坡承上升平景象而吐出的酒后真言:太守治州有方,无人犯罪,遗爱人世,百姓安居,可以称之为「道不拾遗,夜不闭戸」的清泰政治。这正是东坡藉题抒发爱民思想的用意。自然,这次端午酬节超过正常性的游宴就没有什么可吝惜的了。字里行间渗透东坡与徐君猷志同道合的情谊与痛快淋漓之才思。
全词,名为写端午酬节风俗,欣赏五月自然风光,实是藉题发挥,歌颂徐君猷的善施政德,使民安乐的功绩,表露东坡自己的忠君爱国忧民的愿望。上阕结尾处「天气尚清和」,收而未尽,为下阕留出馀地,正好是下阕起句「好将沉醉酬佳节」的过阕句,由咏景而转向写人,起了承递作用,景情融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银塘:波光粼粼的池塘。
- 朱槛(jiàn):红色的栏杆。
- 曲尘波:淡黄色的水波。
- 兰条荐浴:用兰草浸泡的水洗澡。
- 菖(chāng)花:菖蒲花。
翻译
波光粼粼的池塘边,红色的栏杆环绕,水面上泛着淡黄色的波光。圆圆的绿叶间,新荷刚刚长出。人们用兰草浸泡的水来沐浴,用菖蒲花来酿酒,此时的天气还算清朗和暖。 应当在这佳节里尽情沉醉,喝十分的酒,唱一分的歌。监狱里的草长得很深,诉讼的庭院中人员稀少安静。不要吝啬,尽情享受这宴游的欢乐时光吧。
赏析
上阕描绘了端午节时的自然景色和民俗风情,银塘、朱槛、曲尘波、新荷以及兰条荐浴、菖花酿酒等,营造出一种清新、热闹的节日氛围。下阕则从佳节的欢乐写到社会的安宁,“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暗示社会的和谐,最后表达了应当尽情享受这美好时光的观点。整首词通过对节日场景的描写和对社会状况的暗示,展现了一种轻松、愉悦的心境,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