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时歌
注释
- 地水火风:在佛教概念中,指构成物质世界的四大元素。
- 假合:指事物由各种条件暂时聚合而成,并非真实、永恒的存在。
- 色声香味触法:佛教所说的六尘。色指眼睛所看到的事物形象;声指耳朵听到的各种声音;香指鼻子闻到的气味;味指舌头尝到的味道;触指身体感受到的各种触觉;法指意识所认知的一切事物和概念 。
- 贪嗔痴:佛教中所谓的三毒。贪指对财物、名利、色欲等的过度追求和贪恋;嗔指愤怒、怨恨、不满等负面情绪;痴指不明事理、心智迷昧,对事物没有正确的认知。
- 杀盗淫:三种违背道德和法律的恶行。杀即杀害生命;盗指盗窃、抢夺他人财物;淫指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或性行为。
- 因缘:佛教用语,因是事物生起的主要条件,缘是事物生起的次要条件 。
- 无明:指无智、愚痴,对佛法真理缺乏正确的认知,是佛教所说烦恼的根源。
- 轮回:佛教认为众生在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六道中循环往复地生死流转。
- 嗛(qiǎn):叼,衔。
- 衲衣:用碎布缝补拼合而成的僧衣。
- 数息随止界还静:这是一种修行的方法。“数息”指专注地数自己的呼吸次数来集中注意力;“随止” 是随着呼吸的出入,使心逐渐安止下来;“界还静”表示达到一种内心宁静的境界。
- 阿耨多罗大圆觉:“阿耨多罗”梵语意为“无上”;“大圆觉”指众生本具的圆满、清净的菩提觉性,也就是彻底觉悟的境界。
- 空见:指片面地执着于“空”的观念,并非真正理解佛法中“空”的深意。
翻译
世间万物由地水火风暂时聚合,又融合了色声香味触法这些表象;世间的人愚痴地将这些当作真实的自我,从而引发的烦恼就像大海一样广阔无边。 贪嗔痴引发了杀盗淫这些恶行,因为种种因缘和虚妄的念头陷入无明的迷惑境地;无明也就是轮回的开端,人们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走向痛苦的火炕之中。 人们每天早出晚归追求名声或利益,表面一套内心一套全然不顾道德良心;到了晚上上床脱下鞋子时,才后悔白天做了那么多虚头巴脑的事。 人与人之间相互算计,冤冤相报从来都不会有差错;自己身上背着债务又要去偿还他人债务,如同让人咬着铁去拖沉重的车子。 美貌值得爱惜、美色令人贪恋,别人家的妻子、自家的儿女都是人生的种种牵挂;不是冤家对头就不会聚到一起,那如同铁枷般的愁苦自然有爱的人一起承受 。 人生历经多次的起伏生死,如梦似幻却没有什么实在的凭据,还在那里不停地吵闹争执;其实这一切都是自己内心的念头产生的,若能没有杂念没有妄念就能获得解脱。 生死无常就像束缚双脚的绳索,不要等到最后生命结束才追悔莫及;人的生命难得,佛法也很难听闻领悟,就如同针掉进大海、海龟钻进木头那般困难。 自己缝补破旧的衲衣,只求一口饭吃,这条修行之道若不能推行下去实在是令人无奈;哪怕拼上这条贫穷的性命,要是不能修成正果又有什么值得吝惜的呢? 通过数息、随止等修行让内心回归宁静境界,通过修行自己的愿望和行动进入真正的安定;在空山之中、落木之间、狼虎出没的地方,认真地研究考订十卷《楞严经》 。 想要在不二法门中寻得解脱之法,就如同乌龟生出毛、兔子长了角一样困难;要知道世间的一切行为都是无常变化的,一切事物本质都是空无的,只有达到无上的、圆满的觉悟境界才能摆脱苦海。 倘若只是一味地追求念头归空而抛弃因果,陷入片面的空见仍旧会遭遇祸端;参禅之人如果执着于这种错误观念就如同着了魔,就像是为了躲避溺水却又遭遇烈火一样。 无论是说有还是说无其实都是错误的见解,就像在梦境和眼花之中追寻飘忽不定的东西;只有赶紧翻身跳出这痛苦的深渊,让生灭的烦恼消失,进入寂灭的快乐境界。
赏析
这首诗充满浓厚的佛教思想色彩,唐寅以诗为载体,探讨人生的诸多困境以及寻求解脱的方法。诗开篇以佛教的世界观阐述世间万物的虚幻本质,指出世人因妄执而陷入苦海。通过描述现实中人们追名逐利、相互算计、受贪嗔痴等欲望驱使,形象地展现了世间的苦难轮回。同时,表达了对生死无常的感慨,认为人们应珍惜难得的人身和听闻佛法的机会。
诗中对修行的艰难与追求解脱的决心进行了深刻表述。唐寅描绘自己艰难的修行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下潜心钻研佛法,期望能打破迷妄,实现终极觉悟。诗里巧妙地运用比喻,如“乌龟生毛兔生角” “如针投介龟钻木”等,使抽象的佛法概念和人生哲理变得具体可感。整首诗反映了唐寅对人生和佛法深入思考后的感悟,虽然带有消极出世的理念,但蕴含的对人性、世事的洞察,给人很深的启发,让读者对生命的意义和归宿进行沉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