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据《魏书》载,公元534年,宇文泰强迫魏孝武帝迁都长安,高欢在邺城立元善见为帝,称孝静帝,北魏分为东、西魏。公元557年,宇文泰夺取西魏政权,建立北周。此诗就是对宇文泰篡夺西魏政权行为的讽刺。
因为宇文泰小名叫黑獭。獭这种动物,既像狐,又非狐;既像貉,又非貉。故诗中说他"狐非狐,貉非貉"。"索"是指北魏拓跋鲜卑族的统治者,因为他们把头发编成辫子,称为"索发",南朝人称他们为"索虏"。所谓"咬断索"就是夺取了拓跋鲜卑族的统治权。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貉(hé):一种哺乳动物,外形像狐,穴居河谷、山边和田野间,昼伏夜出,食鱼、鼠、蛙、虾和野果等。
- 焦梨狗子:可能是一种虚构或特定情境中的形象表述。
翻译
它不是狐狸,也不是貉,就像是那能咬断绳索的焦梨狗子。
赏析
这首诗语言简洁,以奇特的表述描述了一个神秘又特别的形象,它既非狐又非貉,而被比作焦梨狗子。通过强调其独特性,给人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和神秘感。整体营造了一种奇妙且略带诡异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