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 · 七夕和苏坚

· 苏轼
乘槎归去,成都何在,万里江沱汉漾。与君各赋一篇诗,留织女、鸳鸯机上。 还将旧曲,重赓新韵,须信吾侪天放。人生何处不儿嬉,看乞巧、朱楼綵舫。
拼音

注释

鹊桥仙:词牌名。《风俗记》:「七夕,织女当渡河,使鹊为桥。」因取以为曲名,以咏牛郎织女相会事。此调有两体。五十六字者始自欧阳文忠,因词中有「鹊迎桥路接天津」句,取为调名。周美成词名《鹊桥仙令》;《梅苑》词名《忆人人》;韩涧泉词取秦少游词句,名《金风玉露相逢曲》;张东泽词有「天风吹送广寒秋」句,名《广寒秋》。元高拭词注「仙吕调」。以《淮海词》为正体,前後阕各两仄韵,一韵到底,亦有前後阕各四仄韵者,前後阕首两句要求对仗。八十八字者,始自柳耆卿,《乐章集》注云:「歇指调」。 「七夕和苏坚」: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作「七夕和苏坚韵」,则系次韵之作。按,苏伯固原作已佚。 苏坚:宋泉州(今属福建)人,字伯固,号後湖居士。宋哲宗元祐间,以临濮县主簿监杭州在城商税。绍圣间任永丰尉。後知铅山。宋徽宗崇宁元年(西元一一〇二年),监绍州岑水银铜场(《宋会要辑稿·方域七·一三》)。官终建昌军通判(《京口耆旧传·卷四》)。与东坡交往颇密,唱和甚多,有文集,今佚。事见《东坡诗集·卷三十二·次韵苏伯固主簿重九》诗题下施注及清乾隆《铅山县志·卷五》。龙榆生笺引《东坡诗集》施注:「苏伯固名坚,博学能诗,东坡与讲宗盟。自黄徙汝,同游庐山,有《归朝欢》词,以刘梦得比之。坡自翰林守杭,道吴兴,伯固以临濮县主簿、监杭州在城酒税,自杭来会,作《後六客词》,伯固与焉。方经理开西湖,伯固建议,谓当参酌古今而用中策。湖成,其力为多。後一岁,又相从于广陵,有《和苏伯固韵送李学博》诗。坡归自海南,伯固在南华相待,有诗。黄鲁直谪死宜州,至大观间,伯固在岭外,护其丧归葬双井,其风义如此。」 乘槎:傅子立注:「《博物志》:『近世有人居海上,每年八月,见海槎来,不违时。赍一年粮,乘之到天河。见妇人织,丈夫饮牛,问之不答。遣归,问严君平:「某年某月日,客星犯牛斗。」即此人也。』又云:『天河与海通。』」刘尚荣按:「晋·张茂先《博物志·卷十·杂说下》:『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馀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後茫茫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馀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天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後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傅注盖撮述大意而删略失当,致使文意不明矣。」 江沱(tuó)汉漾:傅子立注:「江汉二水,源皆在蜀。江水出岷山,故《书》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汉水出嶓冢,故《书》称『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刘尚荣按:「参见《〈尚书〉正义·卷六·禹贡》。」江沱,元延祐本、明吴讷钞本、茅维《苏集》本作「江涛」,义逊。 织女:龙榆生笺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後遂废织纴(rèn)。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又引《诗经·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鸳鸯机:织机之美称。龙榆生笺引唐·李义山《即日》诗:「几家缘锦字,含泪作鸯机。」 天放:傅子立注:「《庄子》:『一而不党,命曰天放。』」刘尚荣按:「见《庄子·卷九·〈外篇·马蹄〉》。」 乞巧:傅子立注:「《荆楚岁时记》:『七夕,妇人结彩楼,穿七孔针,陈瓜果于中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得。』」刘尚荣按:「《初学记·卷四·〈岁时部·七月七日〉》引《荆楚岁时记》:『七夕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tōu)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得』。《太平御览·卷三十一·〈时序部·七月七日〉》引《荆楚岁时记》同《初学记》。又『以为得』作『以为符应』。」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乘槎(chá):指登天。槎,竹木编成的筏。
  • 江沱:亦作“江沲”,指长江和沱江。
  • 汉漾:即汉水。
  • 吾侪(chái):我辈。

翻译

乘坐竹筏回到天上,成都又在哪里呢,那万里的长江、沱江、汉水呀。与你各自写一篇诗,把它留在织女、鸳鸯的织布机上。还要用旧的曲调,重新谱写新的韵脚,要相信我们这些人是天然豪放的。人生哪里没有玩耍嬉戏呢,看看那朱楼彩船上的乞巧活动。

赏析

这首词意境开阔而富有情趣。上阕通过“乘槎归去”的想象和对各种江河的提及,营造出一种空灵而悠远的氛围。下阕强调了诗人的豪放与随性,以及对生活中各种欢乐场景的关注,如“看乞巧、朱楼綵舫”,展现了对生活趣味的独特视角和一种达观自在的态度。整首词既有超凡脱俗的想象,又有对人间欢乐的细腻捕捉,体现了苏轼豁达超脱的风格。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