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翰林典籍张敏行之官西土
敦煌城下沙如雪,敦煌城头无六月。
关西劲卒筑防秋,捷书夜半飞龙楼。
九重下诏徵貔虎,推毂上将开都府。
黄旗卷日大军行,旄头化石夜有声。
敦煌迢迢五千里,十月即渡黄河水。
上将翩翩才且雄,平戎不数贰师功。
叱咤犹在轮台北,匹马已入渠黎国。
左校偏裨晚射雕,倚鞍醉索单于朝。
西山黑风吹堕瓦,霜角吹秋塞垣下。
太平今见远宣威,君往从戎几日归。
幕下文儒兼解武,词林从此耀关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敦煌:地名,位于今甘肃省西部,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
- 防秋:指秋季的军事防御。
- 捷书:战报。
- 九重:指皇宫,也泛指朝廷。
- 貔虎:比喻勇猛的军队。
- 推毂:比喻推荐人才或提拔将领。
- 都府:都城,这里指军事指挥中心。
- 旄头:古代军旗上的装饰,这里指军旗。
- 化石:比喻坚硬不动,这里形容军旗坚挺。
- 平戎:平定外族的战争。
- 贰师功:指古代贰师(即副将)的功绩。
- 轮台:地名,位于今新疆,古代边疆重镇。
- 渠黎国:古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
- 单于:古代匈奴的君主,这里泛指敌方的首领。
- 塞垣:边塞的城墙。
- 文儒:文人和儒者,这里指有文化的将领。
- 词林:指文学界,这里指文采斐然的将领。
翻译
敦煌城下的沙子白如雪,敦煌城头没有炎热的六月。 关西的精兵正在筑建秋季的防御工事,战报半夜飞传至龙楼。 皇宫下诏征召勇猛的军队,提拔将领开设军事指挥中心。 黄旗卷起,大军行进,军旗坚挺,夜间仿佛有声。 敦煌遥远,相隔五千里,十月便渡过了黄河。 上将英俊且雄壮,平定外族的功绩不亚于古代的贰师。 叱咤风云仍在轮台之北,单骑已进入渠黎国。 傍晚,副将们射雕,倚着马鞍醉意中索要敌首。 西山的黑风吹落了瓦片,霜降的角声在边塞城墙下响起。 如今太平盛世,远方的威名得以宣扬,你前往从军,几时归来? 帐下的文儒将领兼备武艺,文学界从此在关西闪耀。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明代将领张敏行赴敦煌任职的壮丽场景,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边疆的辽阔与战争的紧张。诗中“敦煌城下沙如雪”等句,以自然景象烘托出边塞的荒凉与严峻。后文通过“捷书夜半飞龙楼”等句,传达了战争的紧急与朝廷的重视。整首诗既赞美了将领的英勇与才华,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边疆安宁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