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上作

· 孙蕡
高林翳当道,莽莽秋向深。 回风乱落木,骄阳亦化霖。 我行泥涂中,凄厉入我襟。 白日晦平陆,玄云生夕阴。 归鸟静不飞,暝猿长哀吟。 感此时景迈,况将阳月临。 不怨行路难,所嗟岁骎寻。 悲鸣激楚奏,思苦调南音。 钟仪久已死,谁复知此心。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yì):遮蔽。
  • 莽莽:形容草木茂盛。
  • 化霖:指骄阳变成了连绵的雨。
  • 凄厉:形容风声尖锐刺耳。
  • :昏暗。
  • 玄云:黑云。
  • :黄昏。
  • 阳月:指农历十月。
  • 骎寻:形容时间迅速流逝。
  • 激楚:形容声音激昂悲切。
  • 钟仪:古代乐官,此处指知音。

翻译

高大的树林遮蔽了道路,茂密的秋意愈发深沉。回旋的风吹乱了落叶,连骄阳也变成了连绵的雨。我在泥泞的路上行走,凄厉的风声穿透了我的衣襟。白日里平原显得昏暗,黑云在傍晚时分聚集。归巢的鸟儿静止不动,黄昏的猿猴发出长长的哀鸣。感慨这时光的流逝,何况十月即将来临。我不怨恨旅途的艰难,只是叹息岁月匆匆。悲鸣声激昂如同楚地的音乐,思绪苦涩如同南方的曲调。钟仪已经死去很久,还有谁能理解我的心声呢?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深秋时节的凄凉景象,通过“高林”、“回风”、“落木”、“骄阳化霖”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压抑而悲凉的氛围。诗中“凄厉入我襟”、“白日晦平陆”等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后文通过对“阳月”、“岁骎寻”的感叹,以及“悲鸣激楚奏,思苦调南音”的比喻,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知音难寻的深切感慨。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世事沧桑的深刻感悟。

孙蕡

明广东顺德人,字仲衍,号西庵。博学工诗文。明兵下广东,蕡为何真作书请降。洪武中历虹县主簿、翰林典雅。预修《洪武正韵》。出为平原簿,坐事被逮,罚筑京师城垣。旋得释。十五年,起苏州经历,坐累戍辽东。又以尝为蓝玉题画,论死。有《西庵集》。 ► 76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