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汪伯玉至自京口暂寓武林僧舍走笔代柬并以奉期
钱塘此日停丝笮,铁瓮经秋卧锦袍。
虎豹有时惊仗钺,鱼龙无处避挥毫。
湖头寺拥三天竺,海上楼观八月涛。
百里兰陵归路近,西风那不醉葡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丝笮(sī zé):指弦乐器,这里比喻音乐。
- 铁瓮(tiě wèng):坚固的城池,这里指京口(今镇江)的城墙。
- 虎豹(hǔ bào):比喻勇猛的武士或险恶的环境。
- 仗钺(zhàng yuè):手持大斧,指军事行动。
- 鱼龙(yú lóng):水中生物,比喻隐逸之士。
- 挥毫(huī háo):指书写或绘画。
- 三天竺(sān tiān zhú):指杭州西湖边的三座佛教寺庙。
- 八月涛(bā yuè tāo):指农历八月钱塘江的大潮。
- 兰陵(lán líng):地名,今山东临沂附近。
- 西风(xī fēng):秋风。
- 葡萄(pú táo):指葡萄酒。
翻译
今日钱塘江畔停下了悠扬的琴声,而坚固的京口城墙下,有人正穿着锦袍安卧。 虎豹般的勇士有时会因军事行动而惊起,鱼龙般隐逸的文人则无处不在挥洒笔墨。 湖边的寺庙里,三天竺的僧侣们忙碌着,海上的楼阁中,人们观赏着八月的大潮。 百里之外,兰陵的归途已近,秋风中,怎能不品尝那美味的葡萄酒,尽情畅饮。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钱塘江畔与京口城下的景象,通过对比音乐与军事、隐逸与行动的不同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和平与战争、文人与武士生活的深刻思考。诗中“虎豹有时惊仗钺,鱼龙无处避挥毫”一句,巧妙地运用了对仗和比喻,形象地表达了战争与文化的冲突。结尾的“西风那不醉葡萄”则透露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