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王东白次韵

· 史谨
东望三茅归兴浓,罗衣元不受霜风。 放歌空谷长骑虎,濯足秋潭不避龙。 炉里有丹双鬓绿,日边栽杏万株红。 几番采药云深去,白鹤看家似玉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三茅:指三茅山,道教名山,位于江苏省句容市。
  • 罗衣: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 :原本。
  • 霜风:寒风。
  • 放歌:尽情歌唱。
  • 空谷:空旷的山谷。
  • 骑虎:比喻处于危险或艰难的境地。
  • 濯足:洗脚,比喻清除尘世污垢。
  • 秋潭:秋天的水潭。
  • 不避龙:不畏惧龙,比喻勇敢无畏。
  • 炉里:指炼丹炉。
  • 有丹:指炼制成的丹药。
  • 双鬓绿:形容年轻,双鬓未白。
  • 日边:太阳旁边,比喻极远的地方。
  • 栽杏:种植杏树,杏在古代常与道教、长生不老联系在一起。
  • 万株红:形容杏花盛开,一片红色。
  • 采药:采集药材,常与道教修炼、寻求长生不老有关。
  • 云深:云雾缭绕的深处,形容隐居或修炼的地方。
  • 白鹤:象征长寿和仙境。
  • 玉童:道教中指侍奉仙人的童子。

翻译

向东望向三茅山,归去的兴致浓厚,轻软的罗衣原本不承受寒风。 在空旷的山谷中尽情歌唱,像骑在虎背上一样无所畏惧,在秋天的水潭中洗脚,不畏惧龙的存在。 炼丹炉中有炼制成的丹药,双鬓依旧保持绿色,显得年轻;在太阳旁边的遥远地方种植了万株红色的杏树。 几次深入云雾缭绕的深处采集药材,白鹤看家,如同侍奉仙人的玉童一般。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幅道教修炼者的隐逸生活图景,充满了仙风道骨的意境。诗中“东望三茅归兴浓”展现了诗人对道教圣地的向往,“放歌空谷长骑虎”和“濯足秋潭不避龙”则表现了修炼者超脱尘世、勇敢无畏的精神风貌。后两句通过“炉里有丹双鬓绿”和“日边栽杏万株红”进一步以炼丹和栽杏象征长生不老的愿望。结尾的“采药云深去,白鹤看家似玉童”则深化了隐逸修炼的主题,白鹤和玉童的意象增添了诗作的神秘色彩。

史谨

明苏州府昆山人,字公谨,号吴门野樵。洪武中谪居云南,以荐为应天府推官,迁湘阴县丞。罢官后,侨居南京。性高洁,喜吟咏,工绘画。筑独醉亭,卖药自给。有《独醉亭诗集》。 ► 40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