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七问

· 成鹫
往往难平事,烦君几濯磨。 风尘频抖擞,岁月易蹉跎。 钟虡消兵器,铅刀当太阿。 不知三寸管,谁较杀人多。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濯磨(zhuó mó):洗涤磨炼,比喻修身养性。
  • 抖擞(dǒu sǒu):振作,振奋。
  • 蹉跎(cuō tuó):虚度光阴,浪费时间。
  • 钟虡(zhōng jù):古代悬挂钟的架子,这里比喻和平时期的安宁。
  • 铅刀(qiān dāo):钝刀,比喻无用之物。
  • 太阿(tài ē):古代名剑,比喻锋利或有用的工具。
  • 三寸管:指笔,比喻文人的力量。

翻译

世间常有难以平息的事,烦请您多次洗涤磨炼。 在风尘中频频振作精神,岁月却容易虚度。 和平时期的安宁消解了兵器,钝刀却当作了名剑。 不知那一支笔,谁来比较它杀人的多寡。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比和平与战争、文人与武士的不同境遇,表达了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感慨。诗中“风尘频抖擞,岁月易蹉跎”描绘了诗人不懈奋斗却时光易逝的无奈,“钟虡消兵器,铅刀当太阿”则讽刺了和平时期武备的荒废与文治的不足。结尾的“不知三寸管,谁较杀人多”更是以笔为剑,暗示了文人笔下文字的力量,可能比实际的杀戮更为深远和广泛,反映了诗人对文人角色的自我肯定和对时代现实的深刻反思。

成鹫

成鹫,俗姓方,名颛恺,字趾麟。出家后法名光鹫,字即山;后易名成鹫,字迹删。广东番禺人。明举人方国骅之子。年十三补诸生。以时世苦乱,于清圣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发,康熙二十年禀受十戒。曾住会同县(今琼海)多异山海潮岩灵泉寺、香山县(今中山)东林庵、澳门普济禅院、广州河南大通寺、肇庆鼎湖山庆云寺,为当时著名遗民僧。工诗文,一时名卿巨公多与往还。论者谓其文源于《周易》,变化于《庄》《骚》,其诗在灵运、香山之间。年八十五圆寂于广州。著有《楞严经直说》、《道德经直说》、《鼎湖山志》、《鹿湖近草》、《咸陟堂诗文集》等。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三二八有传。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