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正三日雪窗早起

雪窗耀眼明,披衣起梳栉。 镜光合雪光,光欲透肤革。 面纹千百条,旁行相虬结。 白髭藏须中,似欲逃剪镊。 近服首乌丸,我首何曾黑? 回念四旬间,悲欢几经历。 愁核埋胸腑,年深愁花发。 皱纹乃蓓蕾,霜毛为枝叶。 譬彼治田人,种麦而得麦。 仙药岂能变,况饵木与石。 白黑亦何殊,毋强生分别。 且觅般若汤,一浇磊块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新正三日:新年的第三天。
  • 梳栉:梳头。
  • 虬结:纠结。
  • 髭:嘴上边的胡子。
  • 剪镊:剪刀和镊子,这里指修剪胡须。
  • 首乌丸:一种中药,据说能黑发。
  • 愁核:比喻心中的忧愁。
  • 蓓蕾:花蕾。
  • 霜毛:白发。
  • 般若汤:佛教用语,指智慧之汤,比喻智慧。
  • 磊块穴:比喻心中的郁结。

翻译

新年的第三天,雪光照亮了窗户,明亮耀眼,我披上衣服起床梳头。镜子的光芒与雪光相映,光芒似乎要穿透我的皮肤。脸上的皱纹千百条,旁边交错纠结。白色的胡须藏在胡须中间,似乎想要逃避修剪。最近服用了首乌丸,但我的头发为何还未变黑?回想这四十年的时光,悲欢离合经历了多少。忧愁如种子埋藏在胸中,随着年深日久,忧愁的花朵绽放。皱纹就像是花蕾,白发则成了枝叶。就像种田的人,种下麦子就收获麦子。仙药又怎能改变这一切,何况是木头和石头制成的药物。白发和黑发又有何不同,何必强行区分。还是寻找智慧之汤,浇灌心中的郁结吧。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新年雪日早晨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无常的接受。诗中,“雪窗耀眼明”一句,既描绘了雪后清晨的明亮,也隐喻了时间的无情。通过对镜自照,作者观察到自己脸上的皱纹和白发,感叹时光的痕迹无法用药物改变。最后,作者以佛教的智慧之汤来比喻内心的平静与接受,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深刻理解和超脱。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

袁宗道

明荆州府公安人,字伯修。万历十四年会试第一。授编修,官终右庶子。时王世贞、李攀龙主文坛,复古摹拟之风极盛,宗道与弟袁宏道、袁中道力排其说。推崇白居易、苏轼,因名其斋为白苏斋。为文崇尚本色,时称公安体。有《白苏斋类稿》。 ► 2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