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帝

令色司马何翩翩,警衣丞相独求怜。 吾闻谐子称嬖便,安得三公侔主权。 天下之心心同然,快意何当日自专。 封书还诏赖嘉宣,呕血髡钳青史传。 主威未行王业迁,平孺安能复秉鞭。 哀帝堪哀非六年,麒麟殿上已传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令色:美好的容貌。
  • 司马:古代官职,此处指高官。
  • 警衣:指穿着警卫服装。
  • 丞相:古代官职,相当于宰相。
  • 谐子:指善于协调的人。
  • 嬖便:宠幸和便利。
  • 三公:古代官职,指太尉、司徒、司空,是最高的官职。
  • :相等,相当。
  • 主权:最高的权力。
  • 封书还诏:指封还皇帝的诏书,表示不同意。
  • 嘉宣:指好的宣言或政策。
  • 呕血髡钳:形容极度痛苦和折磨。
  • 青史:史书。
  • 王业:指帝王的基业。
  • 平孺:指年轻的皇帝。
  • 秉鞭:执掌政权。
  • 哀帝:指历史上某个哀伤的皇帝。
  • 麒麟殿:宫殿名,象征吉祥。

翻译

那位容貌美好的司马是多么地翩翩风度,穿着警卫服装的丞相独自寻求皇帝的怜悯。我听说善于协调的人因为宠幸而得到便利,怎能允许三公与皇帝的权力相等。天下人的心意都是相同的,对于快意的事情,怎能总是由皇帝一人专断。封还皇帝的诏书并依赖好的政策宣言,极度痛苦和折磨的情景在史书中流传。皇帝的威严未能实施,帝王的基业已经转移,年轻的皇帝怎能再次执掌政权。哀帝的悲哀并非只有六年,麒麟殿上已经传出了贤者的消息。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官职和政治现象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权力分配和政治运作的深刻思考。诗中“令色司马”与“警衣丞相”形象生动,体现了对高官的描绘和对政治角色的关注。通过对“三公侔主权”和“天下之心心同然”的讨论,诗人表达了对权力平衡和民意的重视。结尾处对“哀帝”的哀悼,以及麒麟殿上传贤的叙述,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和对未来的希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和政治的独到见解。

郭之奇

明广东揭阳人,字仲常。崇祯元年进士。累迁至詹事府詹事。后隐居南交山中,结茅屋数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