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南华外篇述以四言十五章骈拇
使人意消,全德君子。人貌而天,道存目指。一规一矩,何足观视。
一虎一龙,应从鞭箠。绝尘而奔,交臂失趾。萌乎所生,归乎所止。
一止一生,或为之纪。游心物初,宁令心死。祸福存亡,怒哀乐喜。
变不易常,其胸若水。至阴天出,至阳地起。二者交和,至人游是。
百体为尘,百年犹滓。抱一而同,至乐至美。彼何世民,少见多訾。
一夫立门,一夫钓涘。鲁国一儒,周初一士。千变不穷,诸侯群迩。
槃礴解衣,方称画史。临渊履危,忽遗射矢。孙叔尹荆,三仕三已。
凡君亡凡,存吾亡彼。由斯而言,万物皆累。物成必亏,道成孰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骈拇:指脚的大拇指与第二指相连成一指,比喻事物之间的紧密联系。
- 全德君子:指品德完美的人。
- 人貌而天:形容人的外表与天性相符。
- 道存目指:道义存在于目光所指之处。
- 一规一矩:指一定的规则和标准。
- 一虎一龙:比喻强大的力量。
- 应从鞭箠:应该受到鞭策。
- 绝尘而奔:形容速度极快,不沾尘埃。
- 交臂失趾:比喻关系密切,行动一致。
- 萌乎所生:从何处产生。
- 归乎所止:归于何处停止。
- 游心物初:心灵游走于事物的最初状态。
- 至阴天出:极阴之气从天而出。
- 至阳地起:极阳之气从地而起。
- 百体为尘:身体化为尘埃。
- 百年犹滓:百年之后仍如渣滓。
- 抱一而同:坚持一贯,与万物同在。
- 至乐至美:极度的快乐和美好。
- 少见多訾:少见却多批评。
- 槃礴解衣:形容豪放不羁。
- 临渊履危:面临深渊,行走危险之地。
- 忽遗射矢:突然忘记射箭。
- 孙叔尹荆:人名,指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大夫。
- 三仕三已:三次出仕,三次退隐。
- 凡君亡凡:平凡的君主消失。
- 存吾亡彼:保留我,舍弃他。
- 由斯而言:由此而言。
- 万物皆累:万物都是负担。
- 物成必亏:事物形成必有缺陷。
- 道成孰毁:道义成就,谁会破坏。
翻译
使人意志消沉的,是那些品德完美的君子。他们的外表与天性相符,道义存在于目光所指之处。一定的规则和标准,何足挂齿。强大的力量,应该受到鞭策。速度极快,不沾尘埃,关系密切,行动一致。从何处产生,归于何处停止。一停止一生,或许这就是规律。心灵游走于事物的最初状态,宁愿心灵不死。祸福存亡,愤怒哀乐喜悦。变化不改常态,内心如水般平静。极阴之气从天而出,极阳之气从地而起。两者交融,至人游走其中。身体化为尘埃,百年之后仍如渣滓。坚持一贯,与万物同在,极度的快乐和美好。那些世俗之人,少见却多批评。一人站在门口,一人钓鱼在岸边。鲁国的一位儒者,周初的一位士人。千变万化不穷,诸侯们纷纷接近。豪放不羁,方称得上是画史。面临深渊,行走危险之地,突然忘记射箭。孙叔敖在荆州,三次出仕,三次退隐。平凡的君主消失,保留我,舍弃他。由此而言,万物都是负担。事物形成必有缺陷,道义成就,谁会破坏。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比全德君子与世俗之人的不同态度和行为,表达了作者对道德修养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中,“全德君子”以其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准则,与世俗的浮躁和批评形成鲜明对比。通过描绘至人游走于阴阳交融之境,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和对世俗的批判。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