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阙
每读梁史残,愀然感僧辨。
奸雄志逐麇,肘腋遂中变。
焚骨饮其灰,王颁解修怨。
论功不受赏,竟免丹书谴。
良胜伍行人,终成徇知恋。
此身复为奢,沈冤竟谁唁。
龚壮更超然,巴山从所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愀然:忧愁的样子。
- 僧辨:指梁朝的僧人辨才,此处可能指历史上的某位僧人或隐喻。
- 奸雄:指狡诈而有野心的英雄人物。
- 志逐麇:志向追逐麇鹿,比喻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
- 肘腋:比喻近旁或内部。
- 焚骨饮其灰:形容极端的仇恨或报复行为。
- 王颁:人名,具体指谁不详。
- 修怨:消除怨恨。
- 丹书:古代用朱笔记载犯人罪状的文书。
- 谴:责备,惩罚。
- 伍行人:指行人伍,古代官职,此处可能指某位官员或隐喻。
- 徇知恋:为了追求知识而牺牲自己。
- 奢:奢侈,过度。
- 沈冤:深重的冤屈。
- 唁:慰问死者家属。
- 龚壮:人名,具体指谁不详。
- 巴山:山名,此处可能指某个地方或隐喻。
翻译
每当读到残缺的梁朝史书,我都会忧愁地想起那位僧人辨才。那些狡诈而有野心的英雄,他们的志向追逐着不切实际的目标,最终在内部发生了变故。他们焚烧敌人的骨头,甚至饮其灰烬,王颁则解除了深仇大恨。虽然有功,却不接受赏赐,最终免于受到朱笔记载的罪状惩罚。这比那些为了追求知识而牺牲自己的行人伍要强得多,他们最终实现了对知识的眷恋。然而,这个人再次变得奢侈,他的深重冤屈又有谁能慰问呢?龚壮则更加超然,他追随自己的愿望,前往巴山。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和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思考。诗中,“奸雄志逐麇,肘腋遂中变”揭示了野心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而“焚骨饮其灰”则展现了极端的复仇心理。后文通过对“王颁”和“龚壮”的对比,进一步探讨了功成身退与个人追求的主题。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独到见解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