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竹筒簟

· 杜牧
血染斑斑成锦纹,昔年遗恨至今存。 分明知是湘妃泣,何忍将身卧泪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斑竹:一种竹子,其表面有紫褐色斑点,传说是因为湘妃的泪水染成的。
  • 筒簟:竹席。
  • 湘妃:传说中的舜帝的两位妃子,娥皇和女英,因舜帝去世而悲痛欲绝,泪水滴在竹子上,形成了斑竹。

翻译

血迹斑斑的竹子,纹理如同锦绣, 昔日的遗恨至今犹存。 分明知道这是湘妃哭泣的痕迹, 怎能忍心将身体躺在这些泪痕之上。

赏析

这首诗通过斑竹这一富有象征意义的物象,表达了诗人对湘妃悲剧的同情与敬仰。诗中“血染斑斑成锦纹”一句,既描绘了斑竹的美丽,又隐喻了湘妃的悲情。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湘妃泪痕的尊重与不忍,体现了诗人对历史悲剧的深刻感受和对传统美德的崇高敬意。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杜牧诗歌的独特魅力。

杜牧

杜牧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居中书舍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 49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