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

上国昔相值,亭亭如欲言。 异乡今暂赏,脉脉岂无恩。 援少风多力,墙高月有痕。 为含无限意,遂对不胜繁。 仙子玉京路,主人金谷园。 几时辞碧落,谁伴过黄昏。 镜拂铅华腻,炉藏桂烬温。 终应催竹叶,先拟咏桃根。 莫学啼成血,从教梦寄魂。 吴王采香径,失路入烟村。
拼音

所属合集

#杏花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上国:指京城。
  • 亭亭:形容杏花挺立的样子。
  • 脉脉:形容眼神含情,这里比喻杏花的柔情。
  • :依靠。
  • 铅华:指女子化妆用的铅粉。
  • 桂烬:桂枝燃烧后的灰烬,这里指香炉中的香料。
  • 竹叶:指竹叶青酒。
  • 桃根:桃树的根,这里指桃花。
  • 吴王采香径:指吴王夫差采花的香径,这里比喻美好的事物。
  • 失路:迷路。

翻译

在京城曾相遇,杏花挺立如欲言。 异乡今暂赏,杏花含情岂无恩。 依靠少而风力大,墙高月影有痕。 含无限意,遂对不胜繁。 仙子玉京路,主人金谷园。 几时辞碧落,谁伴过黄昏。 镜拂铅华腻,炉藏桂烬温。 终应催竹叶,先拟咏桃根。 莫学啼成血,从教梦寄魂。 吴王采香径,失路入烟村。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杏花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往昔京城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异乡生活的感慨。诗中“亭亭如欲言”和“脉脉岂无恩”描绘了杏花的娇美与柔情,同时也隐喻了诗人对往昔的深情回忆。后文通过“援少风多力”等句,展现了诗人面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与坚持。结尾的“吴王采香径,失路入烟村”则带有迷惘与寻觅的意味,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丰富,展现了李商隐诗歌的独特魅力。

注释

  • 上国:指京都,这里指长安。
  • 亭亭:形容女子姿态美好,此处代指杏花。
  • 异乡:诗人身处他乡。
  • 脉脉:含情默默,形容眼神深沉而有情。
  • 援少风多力:意指力量微小却试图抵抗强风,比喻处境艰难。
  • 墙高月有痕:月光映照在墙上留下痕迹,象征时光流逝。
  • 碧落:天空,此指仙境。
  • 竹叶桃根:均为酒的别称,暗指饮酒。
  • 啼成血:形容悲痛至极。
  • 吴王采香径:传说中吴王夫差曾在此地采香,后泛指美女出没的地方。

翻译

在京都那年相遇,杏花娇艳如佳人欲语。 如今异乡欣赏,她深情脉脉似有恩情。 尽管力量微弱,却坚韧抵抗风雨; 月光照亮高墙,时光悄然留下痕迹。 她承载着无尽的情意,面对繁花无法言说。 像是仙子游走玉京之路,又似主人金谷园的主人。 不知何时能离开这凡尘,无人陪伴度过黄昏。 镜子擦去脂粉的油腻,炉火中藏着桂木灰烬的余温。 终究会唤起饮酒的兴致,先以桃根作诗吟唱。 不要学那啼哭成血的杜鹃,让梦境寄托灵魂。 想起吴王曾游的采香小径,迷失在烟雾缭绕的村庄。

赏析

李商隐的这首《杏花》是一首借物抒怀的诗,通过描绘杏花的形象和寓意,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在异乡的孤独与无奈。杏花的“亭亭”、“脉脉”,不仅描绘了花的姿态,也寓言了女子的柔情和期待。诗人感叹自己的力量微薄,如同杏花在风雨中挣扎,但仍然坚韧地绽放。他用“仙子”和“主人”的意象,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失落。诗中还融入了饮酒的典故,以表达诗人借酒消愁的苦闷。最后,诗人借吴王采香的典故,流露出对过往繁华的追忆,以及对未知命运的迷茫。整首诗情感丰富,意象生动,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世界。

李商隐

李商隐

李商隐,著名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 6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