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烟完节诗

虐焰昏炎徼,惊烽煽绿林。 岂缘宋姬笑,遂断木兰吟。 抱柱岂为信,登台良独任。 惟应芦火玉,堪自表贞心。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烽烟:古代边防报警时点的烟火。
  • 完节:保持贞节。
  • 虐焰:残暴的气焰。
  • 昏炎:昏暗的火焰。
  • (jiào):边界。
  • 惊烽:惊起的烽火。
  • :煽动,引申为蔓延。
  • 绿林:原指新莽末年的绿林军,后泛指聚集山林间的反抗官府或抢劫财物的集团。
  • 宋姬笑:可能指某个与宋姬相关的典故,具体不详。
  • 木兰吟:指《木兰诗》,讲述女子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 抱柱:典出《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比喻坚守信约。
  • 登台:登上高台,可能指表达决心或展示勇气。
  • 芦火玉:可能指某种象征贞节的物品,具体不详。

翻译

在边疆的边界,残暴的气焰和昏暗的火焰交织,惊起的烽火在绿林中蔓延。 这并非因为宋姬的笑声,就断绝了木兰的吟唱。 抱柱并非只是为了守信,登台更是独自承担的勇气。 只有那芦火玉,才能自证我坚贞不渝的心。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的紧张局势,通过“烽烟”、“虐焰”、“昏炎”等意象,传达出战争的残酷和混乱。诗中“抱柱”和“登台”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坚守信约和勇于承担的决心。结尾的“芦火玉”可能是诗人自喻,表明自己即使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也能保持贞节和忠诚。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忠诚和贞节的坚定追求。

区大相

明广东高明人,字用儒,号海目。区益子。善为文,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进士。初选庶吉士,累迁赞善、中允。掌制诰。居翰院十五年,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有旧。赵等先后当国,大相皆引避不轻谒。后调南太仆寺丞,以疾归,卒。工诗词,皆严于格律,为明代岭南大家。有《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