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鄂山将归四明维舟珠江同过石公精舍因次前韵送之二首

共向东林觅远师,柳塘春色日迟迟。 帆过野浦人将别,路到玄亭客自奇。 茗宴已终谈未了,萍踪重会事难期。 可能送子无新句,为语舟樯且勿移。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东林:指东林书院,这里泛指学问之地。
  • 觅远师:寻找远方的老师或高人。
  • 柳塘:植有柳树的池塘。
  • 春色日迟迟:春天的景色美好,时间似乎变得缓慢。
  • 野浦:野外的水边。
  • 玄亭:指石公精舍,可能是一个学问讨论的地方。
  • 茗宴:茶宴。
  • 谈未了:谈话未结束。
  • 萍踪:比喻行踪不定,像浮萍一样漂泊。
  • 重会事难期:再次相聚的事情难以预料。
  • 送子:送别你。
  • 新句:新的诗句。
  • 舟樯:船的桅杆,这里指船。

翻译

我们一同前往东林寻找远方的老师,柳树环绕的池塘边,春天的景色美好,时间似乎变得缓慢。 帆船经过野外的水边,你即将离去,来到玄亭的客人自然显得格外奇特。 茶宴已经结束,但谈话还未完结,我们的行踪像浮萍一样漂泊,再次相聚的事情难以预料。 可能送别你时没有新的诗句,只希望你告诉船夫,暂且不要移动船只。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朋友在春天的一次别离场景,通过对东林、柳塘、玄亭等地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诗中“春色日迟迟”一句,既表达了春天的美好,又暗示了离别时的不舍。后两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不舍和对未来难以预料的感慨,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无奈。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细腻,是一首优秀的送别诗。

陈恭尹

陈恭尹

明末清初广东顺德人,字元孝,一字半峰,号独漉。陈邦彦子。以父殉难,隐居不仕,自号罗浮半衣。诗与屈大均、梁佩兰称岭南三家。有《独漉堂集》。 ► 19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