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长三十韵寄赵宾旸

· 方回
栗里渊明径,桤林子美堂。 乱离容不死,穷乏果何伤。 红粒炊籼饭,青薹煮菜汤。 甲兵才偃息,城市转荒凉。 最苦樵苏贵,曾微药饵良。 频仍赊酒饮,卒急卖书偿。 败絮熏还曝,粗絺洗更浆。 炎蒸虽渐迫,寒冷尚宜防。 瀹茗徵瓷盏,包梨集纸囊。 头昏修菊枕,肤汗拭藤床。 困倦成衰懦,疏慵欠激昂。 厩空需马藁,碓净缺鸡糠。 思虑徒迂阔,营求竟渺茫。 忆儿观燕乳,怀友听莺吭。 守分甘丘壑,逢时付庙廊。 骨骸同朽腐,名字孰芬香。 但握锄犁柄,终逃鈇钺铓。 交游多竖褐,谈话止农桑。 应俗循中道,颐生宝秘方。 邻僧营藏字,侠士戏球场。 角武焉能往,摛文或可当。 病稀摩诘问,歌类接舆狂。 举世嘲痴叔,何人识漫郎。 北辕回朔漠,南棹辍沅湘。 谊气知犹壮,颓龄惧不遑。 六旬过眼电,万事满颐霜。 静乐非无动,閒遨却似忙。 连苔移巨石,带露数新篁。 天地诗人少,山林夏日长。 此心无别路,一武到羲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栗里:地名,指栗树下的居所。
  • 渊明径:指陶渊明隐居时的小径。
  • 桤林:桤木林。
  • 子美堂:杜甫的字是子美,这里指杜甫的故居。
  • 红粒:指米粒。
  • 籼饭:用籼米煮的饭。
  • 青薹:青苔。
  • 甲兵:指军队。
  • 偃息:停止,休息。
  • 樵苏:打柴割草。
  • 药饵:药物。
  • 频仍:频繁。
  • 赊酒:赊账买酒。
  • 卒急:突然,急忙。
  • 粗絺:粗布。
  • 炎蒸:酷热。
  • 瀹茗:煮茶。
  • 瓷盏:瓷制的茶杯。
  • 包梨:包装梨子。
  • 纸囊:纸袋。
  • 修菊枕:用菊花填充的枕头。
  • 藤床:用藤条编织的床。
  • 厩空:马厩空空。
  • 马藁:马吃的草料。
  • 碓净:舂米的地方干净。
  • 鸡糠:鸡吃的糠。
  • 迂阔:不切实际。
  • 渺茫:模糊不清。
  • 燕乳:燕子的幼鸟。
  • 莺吭:莺的鸣叫声。
  • 庙廊:朝廷。
  • 骨骸:骨头。
  • 鈇钺铓:古代兵器。
  • 竖褐:粗布衣服。
  • 颐生:养生。
  • 藏字:藏书。
  • 侠士:侠客。
  • 角武:武艺。
  • 摛文:写作。
  • 摩诘:指王维,字摩诘。
  • 接舆狂:指接舆的狂放。
  • 漫郎:放荡不羁的人。
  • 北辕:北方的车。
  • 南棹:南方的船。
  • 谊气:义气。
  • 颓龄:衰老的年纪。
  • :活动。
  • 閒遨:闲逛。
  • 连苔:连绵的苔藓。
  • 带露:带着露水。
  • 新篁:新竹。
  • 羲黄:古代帝王。

翻译

在栗树下的居所,有陶渊明隐居时的小径,桤木林中有杜甫的故居。在乱离中苟且偷生,贫穷又何伤大雅。用红米煮的籼饭,青苔煮的菜汤。军队刚刚休息,城市却变得荒凉。最苦的是柴火和草料昂贵,连药物都稀缺。频繁赊账买酒,急忙卖书偿还。破旧的棉絮晒了又晒,粗布洗了又洗。酷热虽然逼近,寒冷仍需防范。用瓷盏煮茶,用纸囊包装梨子。头昏时用菊花枕,汗湿时用藤床擦。困倦使我变得衰弱,懒散使我缺乏激情。马厩空空,需要马草,舂米的地方干净,却缺鸡糠。思虑不切实际,营求模糊不清。回忆儿时看燕子幼鸟,怀念朋友听莺鸣。守本分甘于山野,遇时局奉献朝廷。骨头终将腐朽,名字谁会芬芳。但握锄犁,终逃兵器。交往的多是穿粗布衣的人,谈话多是农桑之事。顺应习俗,养生有秘方。邻僧藏书,侠士戏球。武艺怎能去,写作或可当。病中少人问,歌声似接舆狂。世人嘲笑痴叔,谁人识得漫郎。北方的车回朔漠,南方的船停沅湘。义气依旧壮,惧怕衰老不及。六旬如电过,万事如霜满。静乐非无动,闲逛却似忙。连绵的苔藓移巨石,带着露水数新竹。天地间诗人少,山林中夏日长。此心无别路,一步到羲黄。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作者在乱世中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通过对栗里、桤林等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对红粒、青薹等日常生活的细节刻画,展现了作者简朴而坚韧的生活态度。诗中“甲兵才偃息,城市转荒凉”反映了战乱后的社会景象,而“思虑徒迂阔,营求竟渺茫”则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无力和迷茫。最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再次描绘,以及“此心无别路,一武到羲黄”的结句,传达了作者坚守本心,追求自然与和谐的理想。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在乱世中保持独立人格和清高品质的决心。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