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斋秋感二十首

· 方回
寒士足奇士,贵人多俗人。 俗人尚自可,盗贼乘风尘。 子美客长安,悲歌惊鬼神。 柄国者谁子,曲江近前嗔。 逆臣自此起,强藩由是振。 乃至饿隶辈,貂冕垂长绅。 狼狈老拾遗,拾橡逃陇岷。 我每读其诗,吞泪声酸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寒士:贫穷的读书人。
  • 奇士:有特殊才能或性格的人。
  • 贵人:有权势或地位高的人。
  • 俗人:平庸无奇的人。
  • 盗贼:偷窃或抢劫的人。
  • 乘风尘:利用混乱的局势。
  • 子美:杜甫的字。
  • 悲歌:表达悲伤情感的诗歌。
  • 柄国者:掌握国家大权的人。
  • 曲江:地名,位于长安(今西安)。
  • 前嗔:当面责备。
  • 逆臣:背叛君主的臣子。
  • 强藩:强大的地方势力。
  • 饿隶辈:贫穷的下层人民。
  • 貂冕:贵族的帽子,象征权贵。
  • 垂长绅:穿着长袍,象征文雅。
  • 拾遗:唐代官职,此处指杜甫。
  • 拾橡:捡拾橡实充饥,形容生活困苦。
  • 逃陇岷:逃离到陇山和岷山一带。
  • 吞泪:忍住眼泪。
  • 声酸辛:声音中带有悲伤和苦涩。

翻译

贫穷的读书人中常有非凡之士,而权贵之中多的是平庸之人。即便这些平庸之人还能忍受,但盗贼却趁乱世之机横行。杜甫在长安作客时,他的悲歌震撼了鬼神。掌握国家大权的人是谁呢?在曲江边上,他当面责备。从此,背叛君主的臣子开始兴起,强大的地方势力也因此振作。甚至那些贫穷的下层人民,也戴上了贵族的帽子,穿着长袍。而老杜甫,却只能捡拾橡实充饥,逃离到陇山和岷山一带。每当我读到他的诗,总是忍住眼泪,声音中充满了悲伤和苦涩。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寒士与贵人、奇士与俗人的对比,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动荡。诗人以杜甫的遭遇为例,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杜甫悲惨命运的同情。诗中“我每读其诗,吞泪声酸辛”一句,更是直抒胸臆,展现了诗人对杜甫诗歌的深切感受和对时代的无奈感慨。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对杜甫及其时代的一种缅怀与反思。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