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甲子以辛丑驾幸蜀四首

· 罗隐
爪牙柱石两俱销,一点渝尘九土摇。 敢恨甲兵为弃物,所嗟流品误清朝。 几时睿算歼张角,何处愚人戴隗嚣? 跪望嵏山重启告,可能馀烈不胜妖。
拼音

所属合集

#中元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爪牙柱石:比喻国家的重臣。
  • 两俱销:两者都消失了。
  • 一点渝尘:微小的变故。
  • 九土摇:指全国动荡。
  • 敢恨:岂敢怨恨。
  • 甲兵:军队。
  • 弃物:被抛弃的东西。
  • 流品:指官员的品级。
  • 清朝:清明的朝代。
  • 睿算:明智的计划。
  • :消灭。
  • 张角:东汉末年起义领袖。
  • 愚人:指无知的人。
  • 戴隗嚣:指跟随错误的人。
  • 跪望:跪着期盼。
  • 嵏山:指朝廷。
  • 重启告:重新宣告。
  • 馀烈:指前人的功业。
  • 不胜妖:无法抵御邪恶。

翻译

国家的重臣和坚固的基石都已不复存在,一点小小的变故就能让整个国家动荡。 岂敢怨恨军队成了被抛弃的东西,只能叹息官员的品级误导了清明的朝代。 何时能有明智的计划消灭像张角那样的叛乱,哪里有无知的人跟随错误的人呢? 跪着期盼朝廷能重新宣告,或许前人的功业还不足以抵御邪恶。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当时国家动荡和政治腐败的深切忧虑。诗中,“爪牙柱石两俱销”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国家重臣和基石的消失,暗示了国家的衰败。后文通过对“甲兵”、“流品”等词语的运用,表达了对军队被弃用和官员品级误导朝政的无奈和叹息。最后,诗人期盼朝廷能有所作为,恢复国家的稳定和清明,但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深深的无力感。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罗隐对时局的深刻洞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罗隐

罗隐

罗隐,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 5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