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

· 陈普
应是诸公爱阮咸,所天亦把付清谈。 张林若责金墉后,当日张华死更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阮咸: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魏晋时期名士,文学家,阮籍之侄,与阮籍并称为“大小阮”;又与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并称为“竹林七贤”。
  • 清谈:魏晋时期崇尚虚无空谈名理的一种风气。
  • 张林:西晋时期官员,曾任尚书令。
  • 金墉:古城名,三国魏明帝时筑,为当时洛阳城(今河南洛阳市东)西北角一个小城。
  • 张华:西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官至司空。

翻译

这应该是诸位公卿喜爱阮咸,他们的领袖也把清谈付诸实践。如果张林在金墉城之后受到责备,那么当日张华死去也会感到甘心。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阮咸、张林和张华的提及,反映了元代诗人陈普对魏晋时期清谈风气的看法。诗中“应是诸公爱阮咸,所天亦把付清谈”表达了诗人认为当时的士大夫们对阮咸的喜爱,以及他们将清谈作为一种风尚的态度。后两句“张林若责金墉后,当日张华死更甘”则通过假设张林在金墉城事件后受到责备,暗示了张华的死亡在当时可能被视为一种解脱,从而表达了对那个时代政治斗争和文人命运的深刻反思。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物命运的同情。

陈普

陈普

宋福州宁德人,字尚德,居石堂山,因号石堂,又号惧斋。从韩翼甫游。宋亡,三辟本省教授,不起。开门授徒,四方及门者岁数百人。受聘主云庄书院,又留讲鳌峰、饶广,在德兴初庵书院尤久。晚居莆中十八年,造就益众。其学以真知实践,求无愧于古圣贤而后已。有《周易解》、《尚书补微》、《四书句解钤键》、《字义》等。 ► 766篇诗文

陈普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