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丈六:指佛像的高度,通常为十六尺,象征佛的庄严。
- 草一茎:比喻微小的事物,这里指佛教的教义。
- 莲台:佛教中佛或菩萨的座位,常以莲花为象征。
- 虚阁:空旷的阁楼。
- 龙语:指深奥难懂的教义或密语。
- 枯松:指古老的松树,常用来象征长寿或坚韧。
- 赞佛名:颂扬佛陀的名号。
- 蒲榻:用蒲草编织的床榻,指简朴的生活。
- 参来:参悟、学习。
- 稻田栽就:指耕种稻田,这里比喻修行。
- 觉身轻:感觉身体轻松,指修行带来的心灵解脱。
- 等閒:平常、轻易。
- 法法:指佛教的教法。
- 化城:佛教用语,指幻化的城市,比喻世间万物皆为幻象。
翻译
佛像虽高,教义却微,莲台之上,古老先生肃穆。 深夜在空旷的阁楼中,聆听深奥的龙语, 世代久远的枯松,颂扬佛陀的名号。 在蒲草编织的床榻上参悟,方知修行浅薄, 耕种稻田后,感觉身心轻盈。 轻易间,一切教法都如梦一般, 眼前何必劳神寻找那幻化的城市。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初夏时节与亲友同游禅林,深夜参禅的情景。诗中通过对佛像、莲台、虚阁、龙语等意象的描绘,展现了佛教的庄严与深奥。后句通过蒲榻、稻田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修行的体验与感悟。结尾的“等閒法法都如梦,眼底何劳觅化城”则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万物的幻象性的认识,以及对修行境界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
袁宏道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初夏已晚山中即事 》 —— [ 宋 ] 张嵲
- 《 初夏游谢公岩 》 —— [ 宋 ] 徐玑
- 《 首夏讨源书屋 其三 》 —— [ 清 ] 弘历
- 《 初夏十绝 》 —— [ 明 ] 梁寅
- 《 初夏二首次韵 》 —— [ 明 ] 杨爵
- 《 首夏东游江上作 》 —— [ 明 ] 陈子升
- 《 述愤一十七首弘治乙丑年四月作是时坐劾寿宁侯逮诏狱 其三 》 —— [ 明 ] 李梦阳
- 《 甲寅四月,偶赴琴城,晤西京吾兄,欢谈竟日,阔别五六年,精神如昨,出先德柳村图属题。柳村都兄之尊人,弟之世长也,弟即不文,就少年所闻见者而略叙之,虽不足概平生,而落落大端已在,于是赋五古一章,所以纪实也,质之吾兄当乎否乎 》 —— [ 清 ] 王季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