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台为无怀上人作

般若禅人晓禅味,辟如屋底看山翠。 又如人持京师书,虽不是香有香气。 荒台老骨一片青,风吹日炙石文腥。 携将三百溪藤纸,摩取四十二章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般若(bō rě):佛教术语,意为智慧。
  • 禅人:修行禅定的人,即僧人。
  • 辟如:譬如,比如。
  • 京师书:指来自京城的书信,象征着重要或珍贵。
  • 溪藤纸:用溪边藤条制成的纸,质地坚韧。
  • 四十二章经:佛教经典之一,内容简短,共四十二章。

翻译

般若的禅师清晨品味禅意,就像在屋内观赏翠绿的山景。 又如同有人手持来自京城的书信,虽不是香料却散发着香气。 荒废的台基上,古老的骸骨一片青色,风吹日晒,石上的纹路带着腥味。 带着三百张溪藤纸,去摩挲那四十二章的佛经。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禅师清晨的修行生活,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禅师对禅理的深刻理解和体验。诗中“般若禅人晓禅味”一句,直接点明了禅师的身份和修行状态。后文通过“辟如屋底看山翠”和“又如人持京师书”两个比喻,形象地表达了禅师内心的宁静和对禅理的珍视。最后两句则通过荒台、老骨、石文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沧桑而神秘的氛围,表达了禅师对佛经的虔诚和对修行的执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禅修生活的向往和对佛理的深刻理解。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