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渊阁及太子太保愧感有述三首

当年簪笔羡瀛洲,此日天章动碧流。 番岭人才供一代,曲江金镜表千秋。 干戈满目惭迂腐,蝉冕惊心惜赘疣。 自继莱公称北锁,几从范老学先忧。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簪笔:古代官员上朝时插在冠侧的装饰性笔,这里指官员的身份。
  • 瀛洲:传说中的仙山,比喻朝廷或高官显贵之地。
  • 天章:指皇帝的诗文或书法,这里指皇帝的恩宠。
  • 碧流:指皇宫中的水流,比喻皇帝的恩泽。
  • 番岭:指边远地区,这里指来自边远地区的人才。
  • 曲江:地名,这里指曲江宴,唐代进士及第后的庆祝活动,比喻荣耀。
  • 金镜:比喻明察秋毫,公正无私。
  • 千秋:千年,比喻长久。
  • 干戈:古代兵器,比喻战争。
  • 蝉冕:古代官员的冠冕,这里指官职。
  • 赘疣:多余的肉瘤,比喻无用或多余的东西。
  • 莱公:指宋代名臣寇准,因其封莱国公,故称。
  • 北锁:指北方的边防重镇。
  • 范老:指宋代名臣范仲淹。
  • 先忧: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翻译

当年羡慕那些在朝廷中插笔为官的人,如今我在这里感受到了皇帝的恩宠如碧水般流动。边远地区的人才为这个时代做出了贡献,曲江宴上的荣耀如同金镜般照耀千年。眼前满是战争的景象,我为自己的迂腐感到惭愧,对于这官职,我心中充满了对多余之物的惋惜。我自比为莱公,坚守北方的边防,也曾试图学习范仲淹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涯的反思和对国家大事的忧虑。诗中,“簪笔羡瀛洲”与“天章动碧流”形成对比,展现了从羡慕到实际体验的转变。后文通过“干戈满目”与“蝉冕惊心”的对比,揭示了作者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官职的淡漠。最后,以莱公和范仲淹为榜样,表达了作者坚守职责、忧国忧民的情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崇高的政治理想。

郭之奇

明广东揭阳人,字仲常。崇祯元年进士。累迁至詹事府詹事。后隐居南交山中,结茅屋数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