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酒啸台作

淇竹泠泠涧水清,美人截作凤凰鸣。 高台曲尽彩云没,何似当年长啸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携酒:带着酒。
  • 啸台:古代一种高台,常用于吟咏或长啸。
  • 淇竹:淇水边的竹子,淇水位于今河南省。
  • 泠泠(líng líng):形容水声清脆悦耳。
  • 涧水:山间流水的沟渠。
  • 美人:这里指有才德的人。
  • 截作:截取,制作。
  • 凤凰鸣:比喻美妙的音乐或歌声。
  • 高台:指啸台。
  • 曲尽:音乐或歌声结束。
  • 彩云没:彩云消失,比喻美好的景象或时光消逝。
  • 长啸:古代文人常在自然中长啸,表达情感。

翻译

我带着酒来到啸台, 淇水边的竹子在清脆的涧水声中摇曳, 有才德的人截取竹子制作乐器,奏出如凤凰般美妙的音乐。 高台上的音乐渐渐结束,彩云也随之消失, 但这一切又怎能比得上当年在此长啸的情感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淇竹、涧水、凤凰鸣等自然与音乐元素,营造了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诗中“携酒啸台作”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怀。后两句通过对高台音乐的结束和彩云的消失的描写,抒发了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对过去长啸情感的怀念,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感悟。

区大相

明广东高明人,字用儒,号海目。区益子。善为文,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进士。初选庶吉士,累迁赞善、中允。掌制诰。居翰院十五年,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有旧。赵等先后当国,大相皆引避不轻谒。后调南太仆寺丞,以疾归,卒。工诗词,皆严于格律,为明代岭南大家。有《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