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沈仁甫逸人游蓟门

春鸿飞碣石,皂帽指辽东。 可道林中士,依然塞上翁。 诸侯尊客礼,幕府慕儒风。 当忆衡门下,劳歌青桂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春鸿:春天的雁。
  • 碣石:山名,位于今河北省昌黎县北。
  • 皂帽:黑色的帽子,古代士人的服饰。
  • 辽东:地名,今辽宁省一带。
  • 林中士:隐居山林的士人。
  • 塞上翁:指边塞的老翁,常用来比喻有远见的人。
  • 诸侯:古代的封建领主。
  • 尊客礼:对客人表示尊重的礼节。
  • 幕府:古代将军的府署。
  • 儒风:儒家的风范。
  • 衡门:简陋的门,比喻隐居的地方。
  • 劳歌:劳动时的歌声。
  • 青桂丛:青桂树丛,比喻隐居之地。

翻译

春天的雁飞过碣石山,你戴着黑色的帽子指向辽东。 你这位隐居山林的士人,依然像那位有远见的塞上老翁。 诸侯们尊敬地对待你,幕府中的人也仰慕你的儒雅风范。 当你回忆起在简陋的衡门下,劳动时的歌声在青桂丛中回荡。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沈仁甫这位隐士的形象,通过春天的雁和碣石、辽东等地的描绘,展现了他游历的广阔天地。诗中“林中士”与“塞上翁”的比喻,既表达了对沈仁甫高洁品格的赞美,也暗示了他超脱世俗的智慧。后两句则通过诸侯的尊客礼和幕府的儒风,进一步突出了沈仁甫在社会中的崇高地位和受人尊敬的形象。结尾的“衡门”和“青桂丛”则是对隐居生活的怀念,体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深情。

区大相

明广东高明人,字用儒,号海目。区益子。善为文,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进士。初选庶吉士,累迁赞善、中允。掌制诰。居翰院十五年,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有旧。赵等先后当国,大相皆引避不轻谒。后调南太仆寺丞,以疾归,卒。工诗词,皆严于格律,为明代岭南大家。有《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