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申三月十五日食寓西河驿作

月本为阴象,辉盈有蚀时。 照临终不灭,圆景得无亏。 小驿冠裳少,荒村鼓角迟。 伫看光复处,始解万方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丙申: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具体对应公历年份需要根据历史年表查询。
  • 区大相:明代诗人。
  • 阴象:指月亮,因其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而明亮,故称阴象。
  • 辉盈:光辉充盈,指月亮的圆满。
  • :指月食,月亮进入地球的阴影中,导致部分或全部变暗。
  • 照临:照耀、降临。
  • 圆景:指月亮。
  • 小驿:小型的驿站,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马的处所。
  • 冠裳:指官员或士人,这里指在驿站中的人。
  • 荒村:偏僻荒凉的村庄。
  • 鼓角:古代军中用来传递信号的鼓和号角。
  • 伫看:站立观看。
  • 光复:指月亮恢复光亮。
  • 万方:指四面八方,这里指人们。

翻译

月亮本是阴柔的象征,即使光辉充盈也有被食的时候。 它照耀着大地,永远不会完全消失,圆月也不会有丝毫的缺损。 在这个小驿站里,官员和士人稀少,荒凉的村庄中鼓角声也显得迟缓。 我站立着观看,直到月亮恢复光亮,那时才能解开所有人的疑惑。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月食的景象,并通过月食的恢复表达了希望和光明的主题。诗中,“月本为阴象,辉盈有蚀时”揭示了月食的自然现象,而“照临终不灭,圆景得无亏”则强调了月亮的永恒和不灭。后两句通过对小驿和荒村的描绘,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略带忧郁的氛围。最后,诗人通过对月亮光复的期待,传达了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和对人们疑惑的解答。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观察和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区大相

明广东高明人,字用儒,号海目。区益子。善为文,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进士。初选庶吉士,累迁赞善、中允。掌制诰。居翰院十五年,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有旧。赵等先后当国,大相皆引避不轻谒。后调南太仆寺丞,以疾归,卒。工诗词,皆严于格律,为明代岭南大家。有《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