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

· 高适
秋日登滑台,台高秋已暮。 独行既未惬,怀土怅无趣。 晋宋何萧条,羌胡散驰骛。 当时无战略,此地即边戍。 兵革徒自勤,山河孰云固。 乘闲喜临眺,感物伤游寓。 惆怅落日前,飘飖远帆处。 北风吹万里,南雁不知数。 归意方浩然,云沙更回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滑台:地名,在今河南省滑县东。
  • (chàng):失意,懊恼。
  • 羌胡:古代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 驰骛(wù):奔驰,奔走。
  • (shù):防守,驻守。
  • 兵革:兵器和甲胄,泛指战争。
  • 孰云:谁说。
  • 临眺:登高远望。
  • 游寓:游历寄居。
  • 飘飖(yáo):飘动,飞扬。
  • 浩然:形容心胸开阔,意志坚定。
  • 云沙:云和沙,指边远之地。
  • 回互:交错,回环。

翻译

秋天登上高高的滑台,已是晚秋时节。独自一人行走并不愉快,怀念故土感到无趣。晋宋时期多么萧条,羌胡散乱地奔驰。当时没有战略,这里就成了边防驻地。战争徒劳地进行,山河谁说能稳固?乘着闲暇喜欢登高远望,感伤万物,游历寄居。在落日前感到惆怅,在远帆飘动的地方。北风吹过万里,南飞的雁群不计其数。归乡的意愿正浓烈,云沙之地更加交错回环。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秋日登高望远的情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对故土的怀念和对时局的忧虑。诗中“独行既未惬,怀土怅无趣”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兵革徒自勤,山河孰云固”则反映了诗人对战争和边防的深刻思考。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高远的情怀和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高适

高适

高适,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世称高常侍。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 2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