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泉亭

· 方回
金鞍骤紫陌,讵识林下胜。 石苔为谁碧,我辈坐乃称。 丝毫无愧容,照此冷泉镜。 竹树亦如我,不与春色竞。 匏尊未用酌,一见百虑醒。 土囊发饕风,无波此终定。 革履汉臣心,恐未敌兹瑩。 木杪夜月孤,庶其许相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金鞍:装饰华丽的马鞍,指骑马的贵族。
  • 紫陌:指京城的道路。
  • 讵识:岂知,哪里知道。
  • 石苔:石头上的苔藓。
  • 丝毫无愧容:一点也没有羞愧的表情。
  • 匏尊:用葫芦制成的酒器。
  • 土囊:指地下的洞穴。
  • 饕风:狂风。
  • 革履:皮鞋。
  • 木杪:树梢。

翻译

华丽的马鞍在京城的道路上疾驰,那些贵族又怎能知晓林中的幽静胜景。 石头上的苔藓为谁而碧绿,只有我们这些人才配坐在这里。 我们毫无愧色,映照在这清澈的冷泉之镜中。 竹子和树木也像我一样,不与春天的繁华争艳。 还未用葫芦酒器斟酒,一见到这景象,所有的忧虑都消散了。 地下的洞穴即使吹出狂风,这平静的泉水也不会起波澜。 穿着皮鞋的汉臣之心,恐怕还不及这泉水清澈。 树梢上孤悬的夜月,也许能与这景象相映成趣。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比贵族与隐士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自然幽静之美的向往和对世俗繁华的淡漠。诗中“金鞍骤紫陌”与“石苔为谁碧”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隐士的高洁与超脱。后文通过“冷泉镜”、“竹树”等意象,进一步以自然之景来象征隐士的品格。结尾的“木杪夜月孤”则增添了一丝孤高与超然,与整首诗的意境相得益彰。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