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兴十二首

· 方回
诗礼以发冢,非独王莽然。 手不离珠玉,世岂一桓玄。 昔在鲁闻人,匪值孔圣旃。 焉得两观诛,破彼辨与坚。 子陵湍石上,元亮菊篱边。 夷齐不可跂,赖有此二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诗礼以发冢:指用诗书礼仪来掩饰盗墓的行为。
  • 王莽:西汉末年政治人物,后篡位自立为帝。
  • 桓玄:东晋末年权臣,曾篡位自立为帝。
  • 鲁闻人:指鲁国的名人,这里可能指孔子。
  • 孔圣旃:孔子的旗帜,代指孔子的教诲。
  • 两观诛:指两种不同的观点和主张。
  • 辨与坚:辨析与坚持。
  • 子陵湍石上:指隐士子陵在急流中的石头上垂钓。
  • 元亮菊篱边:指隐士元亮在菊花篱笆旁。
  • 夷齐:指古代的贤人伯夷和叔齐,他们因不愿食周粟而饿死。
  • :同“企”,企及,达到。

翻译

用诗书礼仪来掩饰盗墓的行为,不仅仅是王莽所为。 手中总是紧握着珠宝玉石,世间难道只有一个桓玄吗? 在鲁国听闻的名人,并非只是孔子的教诲。 怎能只有两种观点和主张被诛杀,破坏了辨析与坚持。 子陵在急流中的石头上垂钓,元亮在菊花篱笆旁。 伯夷和叔齐的高尚不可企及,幸好有这两位贤人作为榜样。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用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于道德和行为的深刻思考。诗中提到了王莽和桓玄,这两位历史上的权臣,用以批判那些表面崇尚诗书礼仪,实则心怀不轨的人。同时,通过提及鲁国的名人和孔子的教诲,强调了真正的道德和智慧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对子陵、元亮、伯夷和叔齐的赞美,表达了对于真正贤人的敬仰和对高尚道德的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于道德和历史的深刻洞察。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