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宋昶明仲湖州学录
为学有本末,根固枝必稠。
又如水有源,源清无浊流。
颜子先四勿,韶冕患不优。
曾子贵者三,岂于笾豆求。
九经始慎独,八目正乃脩。
我嗟半山学,不识濂溪周。
远取湖学意,粗迹穷雕锼。
边防与水利,讲诸萤案头。
是致青苗法,规摹国师刘。
汲汲淬事功,方寸俱缪悠。
尧舜不牧羊,羿射奡荡舟。
农圃有弗如,问陈有弗酬。
国定一正君,此道轲传丘。
茂叔二程张,獾郎疾如仇。
永乐西事败,谈兵兹可羞。
陵夷至宣靖,地下噬脐不。
此心主精一,焉用功利谋。
所以汗背勃,见嗤户牖侯。
君今录泮事,往遨白蘋洲。
臆对议湖学,岂无苕溪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四勿:指《论语》中颜回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笾豆:古代祭祀时用来盛放食物的器具。
- 九经:指儒家九部经典,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论语》、《孟子》、《孝经》和《大学》。
- 慎独:在独处时也能保持谨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 八目:指《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濂溪周:指周敦颐,北宋理学家,其学说被称为“濂溪学派”。
- 雕锼:雕刻琢磨,比喻深入研究。
- 青苗法: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中的一项政策,旨在通过国家贷款帮助农民解决青黄不接时的困难。
- 羿射奡荡舟:羿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英雄,以射箭著称;奡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以力大无穷著称。这里比喻不切实际的空想。
- 农圃:指农耕和园艺。
- 问陈:指询问和陈述。
- 轲传丘:指孟子传承孔子的学说。
- 茂叔二程张:指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字茂叔)和程颢、程颐兄弟。
- 永乐西事败:指明朝永乐年间对西域的军事行动失败。
- 宣靖:指宋徽宗赵佶的年号宣和与靖康,靖康之耻是宋朝的一大耻辱。
- 噬脐:比喻后悔莫及。
- 汗背勃:形容因紧张或羞愧而出汗。
- 户牖侯:指普通人家的子弟。
- 臆对议湖学:指主观臆断地讨论湖学。
- 苕溪鸥:苕溪是浙江湖州的一条河流,鸥鸟常在此栖息,这里比喻隐居的学者。
翻译
学习有其根本和枝末,根本稳固则枝叶必然茂盛。又如水源清澈,则流水不会浑浊。颜回先学习“四勿”,担心自己的礼节不够优雅。曾子重视的是三件事,岂能在祭祀的器具上寻求。九经开始于慎独,八目正是修身的基础。我感叹半山学派,却不了解濂溪周敦颐。远取湖学的意义,粗略地探究其深奥。边防与水利,在萤火虫照亮的案头研究。因此导致青苗法的实施,模仿国师的刘安石。急切地磨砺事功,心中却充满了荒谬和悠闲。尧舜不会去牧羊,羿射箭和奡荡舟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农耕和园艺有不如的地方,询问和陈述也有不答的时候。国家安定需要一个正直的君主,这是孟子传承孔子的道理。周敦颐和程颢、程颐兄弟,对獾郎的学说疾如仇敌。永乐年间对西域的军事行动失败,谈论兵事令人感到羞耻。衰落到宣和与靖康年间,地下的人后悔莫及。此心追求的是精一,何必要用功利的计谋。所以汗流浃背,被普通人家的子弟嘲笑。你现在记录学府的事务,去白蘋洲游玩。主观臆断地讨论湖学,难道没有苕溪的鸥鸟相伴吗?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学习、修身、治国等方面的探讨,表达了对宋代学派和政治的深刻反思。诗人方回批评了当时一些学派和政策的短视和功利,强调了学习的根本在于修身养性,而不是追求表面的功名和事功。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比喻,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学识和对时局的独到见解。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元代诗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