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渊明归来图

· 方回
人以心役形,方寸有所主。 陋巷足箪瓢,外物肯妄取。 心或为形役,饥肠内煎煮。 未必得鼎食,汤镬已烹汝。 渊明归去来,妙甚第三语。 自形役自心,何乃浪自苦。 此理一以悟,公相亦粪土。 而况折我腰,不过米斗五。 昨非谢督邮,今是睇衡宇。 易有不远复,艮曰止其所。 圣之清若和,高风夷惠伍。 懦立薄夫敦,仰止迈终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方寸:指心,内心。
  • 陋巷:狭窄简陋的街道,比喻贫穷的生活环境。
  • 箪瓢:古代用来盛食物的竹器和瓢,比喻简朴的生活。
  • 鼎食:古代贵族的丰盛饮食,比喻高官厚禄。
  • 汤镬:古代用来煮食物的大锅,比喻遭受苦难。
  • 渊明:指陶渊明,东晋时期的著名隐逸诗人。
  • 归去来:陶渊明的辞赋名篇,表达了他辞官归隐的决心。
  • 第三语:指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第三句话,表达了超脱物欲的心境。
  • 昨非谢督邮:指陶渊明辞去官职,不再担任督邮(地方官职)。
  • 睇衡宇:指远望自己的家,表达归隐的愿望。
  • 不远复:出自《易经》,意指迷途知返,及时改正错误。
  • 艮曰止其所:出自《易经》艮卦,意指适可而止,知道何时停止。
  • 夷惠伍:指与夷、惠等古代贤人并列,表达对陶渊明的崇高评价。
  • 懦立薄夫敦:形容陶渊明的品格,即使懦弱也能坚定,即使贫穷也能敦厚。
  • 仰止:仰望,表示敬仰。
  • 终古:永远。

翻译

人们常常让心灵被形体所驱使,内心有着自己的主宰。在简陋的巷子里,只要有一箪食一瓢饮,就不会妄取外物。但如果心灵被形体所奴役,内心就会像被煎煮一样痛苦。这样的结果,未必能得到高官厚禄,反而可能遭受苦难。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说得非常妙,尤其是第三句话,表达了自我不被形体所役,何必自寻烦恼。一旦领悟了这个道理,功名利禄也就如同粪土一般。何况为了折腰求得的那点米,不过是一斗五而已。昨天还是督邮,今天却远望自己的家,渴望归隐。《易经》中有“不远复”,意味着迷途知返;艮卦中说“止其所”,意味着知道何时停止。陶渊明的清高与和善,使他与古代的贤人夷、惠并列。他的品格即使懦弱也能坚定,即使贫穷也能敦厚,令人敬仰,这种精神将永远流传。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陶渊明归隐生活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于心灵自由和超脱物欲的向往。诗中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将心灵的自由与形体的束缚相对照,强调了内心的主宰地位。同时,通过对陶渊明辞赋的引用和解读,展现了陶渊明高尚的品格和超脱的人生观,激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不为外物所累。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陶渊明精神的崇敬。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