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崔学士赴东川

· 薛能
羽人仙籍冠浮丘,欲作酂侯且蜀侯。 导骑已多行剑阁,亲军全到近绵州。 文翁劝学人应恋,魏绛和戎戍自休。 唯有夜樽欢莫厌,庙堂他日少闲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羽人:指道士,因道士常穿羽衣,故称。
  • 仙籍:指道士的名册,这里指道士的身份。
  • :动词,戴上。
  • 浮丘:古代传说中的仙山。
  • 酂侯:古代官职名,这里指崔学士。
  • 蜀侯:古代蜀地的侯爵,这里指崔学士将赴蜀地。
  • 导骑:引导的骑兵。
  • 剑阁:地名,在今四川省剑阁县,是通往蜀地的要道。
  • 亲军:亲信的军队。
  • 绵州:地名,今四川省绵阳市。
  • 文翁:西汉时期的蜀郡太守,以兴学著称。
  • 劝学:鼓励学习。
  • 魏绛: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以和戎有功。
  • 和戎:与戎狄和好。
  • 戍自休:戍边的士兵可以休息。
  • 庙堂:指朝廷。

翻译

崔学士身着道士的羽衣,戴着仙山浮丘的冠冕,他既是酂侯又是蜀侯。引导的骑兵已经先行前往剑阁,而他的亲信军队则全部到达了近绵州。文翁鼓励学习,人们应该留恋于此,魏绛和戎使戍边的士兵得以休息。唯有夜晚的酒宴欢乐不要厌倦,因为朝廷他日将少有闲暇的游玩。

赏析

这首诗是薛能送别崔学士赴东川的作品,通过描绘崔学士的仙风道骨和即将赴任的盛况,表达了对崔学士的赞美和祝福。诗中运用了历史典故和地名,如文翁劝学、魏绛和戎,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结尾的“唯有夜樽欢莫厌,庙堂他日少闲游”则透露出对崔学士未来仕途的期许,希望他在忙碌的朝廷生活中也能享受片刻的欢乐。

薛能

唐汾州人,字大拙。武宗会昌六年进士第。宣宗大中末书判中选,补盩厔尉。懿宗咸通中摄嘉州刺史,历工部尚书、节度徐州,徙忠武。僖宗广明元年,周岌逐能自称留后,因屠其家。癖于诗,日赋一章,有《江山集》、《许昌集》。 ► 32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