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萧氏孝思亭

· 刘崧
百草在中野,霜露零悴之。 君子怀古先,怆悽以遐思。 筑亭墓田下,负土起崇基。 疏敞而不华,修楹带高茨。 岁时来祀墓,聚息恒于斯。 目泫荆棘丛,手攀松柏枝。 行人为驻马,问此今为谁。 人言萧氏墓,孝孙能尔为。 教授得俸钱,不营寒与饥。 结庐会宗族,买田供祭祠。 父老共嗟讶,观者垂涕洟。 此意良已厚,此事俗已亏。 永言锡尔类,视此萧阡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悴(cuì):憔悴,枯萎。
  • 遐思:悠远地思索或想象。
  • 崇基:高大的基础。
  • 楹(yíng):堂屋前部的柱子。
  • 茨(cí):用茅或苇盖屋子。
  • 泫(xuàn):水珠下滴,这里指流泪。
  • 涕洟(tì yí):眼泪和鼻涕。

翻译

各种草木生长在旷野之中,霜露使它们凋零枯萎。 君子追思古代先贤,心中悲痛而产生悠远的思绪。 在墓田之下修筑亭子,背土筑起高大的基础。 亭子宽敞而不奢华,修整的柱子带着高高的茅屋。 每年按时来祭祀墓冢,族人常常聚集在此休息。 眼中流泪看着荆棘丛,手中攀附着松柏树枝。 路过的行人停下马,询问这是谁的墓亭。 人们说这是萧氏的墓地,孝顺的子孙能这样做。 教授得到俸禄,不为自己的饥寒打算。 建造房屋聚集宗族,买田来供应祭祀。 父老们共同感叹惊讶,观看的人流下了眼泪和鼻涕。 这样的情意实在是深厚,这样的事情在习俗中已经少见了。 永远以此教导你们这些人,看看这萧氏墓阡的石碑。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萧氏子孙为祖先修筑孝思亭并举行祭祀活动的情景,表达了对孝道的赞美和对这种传统美德在现实中逐渐缺失的感慨。诗中先写了野外草木在霜露中的凋零,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为后面的叙述做铺垫。然后详细描述了萧氏孝思亭的建筑和其用途,以及人们对萧氏子孙孝道行为的反应。诗中的萧氏子孙用俸禄不为自己,而是为宗族和祭祀,这种行为得到了父老们的赞叹和感动,也让诗人感受到了孝道的力量和意义。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对社会中孝道缺失的忧虑,希望人们能够以萧氏为榜样,传承和发扬孝道这一传统美德。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描写,传达了深刻的道德思考。

刘崧

刘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举经明行修,授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谪输作,寻放归。十三年召拜礼部侍郎,擢吏部尚书。寻致仕归。次年,复征为国子司业,卒于官。谥恭介。博学工诗,江西人宗之为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诗文集》、《职方集》。 ► 25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