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警

· 谢榛
太白秋高烽火惊,羽书飞下晋阳城。 沙场风急来胡马,亭障云深出汉旌。 战守何人能仗策,朝廷今日始言兵。 悬知驾驭还多术,早晚亲临细柳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太白:星名,即金星。古人认为太白星主兵象。(太[tài]白)
  •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烽[fēng]火)
  • 羽书:古代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羽[yǔ]书)
  • 晋阳:地名,今山西太原一带。
  • 沙场:战场。
  • 亭障:古代边塞要地设置的堡垒。(亭[tíng]障[zhàng])
  • :旗子。(旌[jīng])
  • 仗策:手持马鞭,指率军。
  • 细柳营:汉文帝时,周亚夫屯军细柳,防备匈奴。文帝亲往劳军,至军门,因无军令而不得入。后以细柳营为军纪严明、战斗力强的军队的代称。(细[xì]柳[liǔ]营[yíng])

翻译

秋高气爽,太白星高悬,烽火报警令人心惊,紧急的军事文书飞速传下晋阳城。战场上狂风呼啸,胡人的战马奔袭而来,边塞的堡垒处云雾深深,汉军的旗帜飘扬而出。在这战争与防守之际,有谁能够指挥军队作战呢?朝廷到今日才开始谈论用兵之事。料想掌控战局的方法还有很多,期望早晚皇帝能够亲自到军纪严明的军队中视察。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地战事紧张的情景,反映了当时的军事状况和朝廷的应对。诗的首联通过“太白秋高”和“烽火惊”“羽书飞”等词语,营造出紧张的战争氛围。颔联进一步描写战场的情景,“沙场风急”“亭障云深”,展现出战争的激烈和形势的严峻。颈联则对朝廷的军事应对提出质疑,指出朝廷在战事发生后才开始谈论用兵。尾联表达了对朝廷能够有效掌控战局的期望,希望皇帝能够亲临军纪严明的军队,鼓舞士气。整首诗意境苍凉,表达了诗人对边地战事的关注和对国家安危的忧虑。

谢榛

明山东临清人,字茂秦,自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山人。一目失明。刻意为歌诗,有声于时。嘉靖间至京师,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榛以布衣为之长,称五子。旋以论文与攀龙交恶,遂削其名于七子、五子之列。而秦晋诸王争延致之,河南北皆称谢先生,有《四溟集》。 ► 123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