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

· 蓝智
稻粱漠漠秋风老,茅屋潇潇夜雨多。 一点苏枯今不及,数重漏湿欲如何。 百年又迫饥寒际,十口曾因丧乱过。 欲往南山访黄绮,云深何处紫芝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漠漠:形容广漠而沉寂。读作“mò mò”
  • 潇潇:形容风雨急骤。读作“xiāo xiāo”
  • 苏枯:使枯萎的草木复活。这里指缓解困境、拯救灾民。
  • 漏湿:指漏雨潮湿。
  • 黄绮:汉初商山四皓中的夏黄公、绮里季的合称。这里指避世隐居的高士。

翻译

稻田里的稻谷高粱在沉寂的秋风中显得萧条,茅草屋在急骤的夜雨中滴滴答答响个不停,雨水繁多。如今想要使枯萎的草木复苏都来不及,几重房屋都被漏雨打湿,又能怎么样呢?人生百年,又处于饥寒交迫之际,一家十口人曾因为战乱而颠沛流离。想要前往南山拜访像黄绮那样的隐士,可是云深雾绕,何处能听到紫芝歌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凄凉的秋夜景象,透露出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社会动荡的感慨。诗的前两句通过描写秋风中的稻粱和夜雨中的茅屋,营造出一种萧瑟、冷清的氛围。“一点苏枯今不及,数重漏湿欲如何”,表达了诗人面对困境的无力感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百年又迫饥寒际,十口曾因丧乱过”,则诉说了人生的艰难和战乱带来的痛苦。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又感到这种向往在现实中的难以实现,反映出他内心的矛盾和迷茫。整首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世事的忧虑和对未来的迷茫。

蓝智

元明间福建崇安人,字明之,一作性之。蓝仁弟。元末与兄往武夷师从杜本,绝意科举,一心为诗。明洪武十年以荐授广西按察司佥事,以清廉仁惠著称。其诗清新婉约,与兄齐名。有《蓝涧集》。 ► 3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