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徐进士懋吴司理袁州

掖垣初曙露华新,使者鸣镳出紫宸。 列署理官尊执法,万家江郡得宜春。 题才部有袁高士,问俗山多楚丈人。 谁道惠文冠可治,疮痍能不念荆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掖垣(yè yuán):宫墙。
  • 露华(lù huá):露水。
  • 鸣镳(míng biāo):马衔上的铃铛响。
  • 紫宸(zǐ chén):帝王的宫殿。
  • 列署:官署。
  • 理官:司法官员。
  • 尊执法:尊重法律。
  • 江郡:指袁州,因其位于长江流域。
  • 宜春:袁州的别称。
  • 题才部:选拔人才的部门。
  • 袁高士:指袁州的高士。
  • 问俗:了解风俗。
  • 楚丈人: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的老人,指当地的长者。
  • 惠文冠:古代官员的帽子,这里指官员。
  • 疮痍(chuāng yí):创伤,比喻社会的疾苦。
  • 荆榛(jīng zhēn):荆棘,比喻困难和障碍。

翻译

宫墙初露曙光,露水清新,使者骑马带着铃铛声从皇宫出发。 官署中司法官员地位尊贵,执法严明,袁州这个江边的郡县得到了适宜的治理。 选拔人才的部门有袁州的高士,了解当地风俗时,山中多有楚地的长者。 谁说官员的帽子就能治理好一切,面对社会的疾苦和困难,怎能不感到忧虑?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徐懋吴作为使者前往袁州任职的情景,表达了对他的期望和对袁州治理的信心。诗中通过对宫墙、露水、马铃声等细节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晨的宁静与庄严。后两句则通过提及袁州的高士和楚地的长者,展现了当地的文化底蕴和风俗习惯。最后两句则带有讽刺意味,提醒官员们不能仅凭官职就自满,而应关注社会的实际问题,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怀和对官员责任的强调。

欧大任

明广东顺德人,字祯伯。嘉靖间由岁贡生官至南京工部郎中。工诗。为“广五子”之一。卒年八十。有《虞部集》、《百粤先贤志》。 ► 39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