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九日登望海楼怀梁公智黄幼章

把菊偏惊久客情,淮河西下蓟鸿声。 楼船万里沧波涌,砧杵千家朔吹生。 绝塞频年犹住牧,故乡多难未休兵。 君看天地干将气,不为悲秋泪满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泰州:今江苏省泰州市。
  • 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 望海楼:泰州的一处名胜,可以远眺大海。
  • 梁公智黄幼章:人名,具体身份不详。
  • 把菊:手持菊花,重阳节习俗。
  • 久客:长期在外的人。
  • 淮河:中国东部的主要河流之一,流经安徽、江苏等地。
  • 蓟鸿声:蓟,古代地名,今北京一带;鸿,大雁。这里指北方的大雁南飞的叫声。
  • 楼船:古代的大型战船。
  • 沧波:波涛,这里指大海。
  • 砧杵:古代洗衣用具,砧为捣衣石,杵为捣衣棒。这里指捣衣声,常用来象征思乡之情。
  • 朔吹:北风。
  • 绝塞:边远的关塞。
  • 干将:古代著名的剑,这里比喻英勇的气概。
  • :系在帽子上的带子。

翻译

手持菊花,我这个久居他乡的人感到格外的惊动,淮河西下,北方的大雁声声传来。 站在望海楼上,远望万里之外的楼船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航行,千家万户的砧杵声随着北风响起。 边远的关塞上,连年还有驻守的士兵,而我的故乡却因多难而未曾停止战乱。 你看这天地间,英勇的气概依旧,不是因为悲秋而泪流满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重阳节登高望远的情景,通过对淮河、蓟鸿声、楼船、沧波等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对砧杵声、朔吹等生活细节的捕捉,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战乱和故乡苦难的深切关怀。诗中“绝塞频年犹住牧,故乡多难未休兵”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结尾“君看天地干将气,不为悲秋泪满缨”则展现了诗人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即使在悲秋之际,也不失英雄本色。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开阔,语言凝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与忧虑。

欧大任

明广东顺德人,字祯伯。嘉靖间由岁贡生官至南京工部郎中。工诗。为“广五子”之一。卒年八十。有《虞部集》、《百粤先贤志》。 ► 39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