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后舟

前舟已过青山趾,后舟犹驻沧江涘。得风未可遽凌人,同在江湖作舟子。 欲去不去心茫然,耳畔彷佛闻鸣舷。须臾相见谢相候,并行不碍波中天。 君不见前舟独行方坐啸,后舟向晚终须到。又不见后舟载比前舟轻,反过前舟三日程。 活计平生系征舸,但愿风潮共安妥。不惜朝朝望后舟,他人岂必相忘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zhǐ):山脚。
  • (sì):水边。
  • (jù):匆忙,急速。
  • 鸣舷 (míng xián):船舷上的声音,指船行进时的声音。
  • 须臾 (xū yú):片刻,一会儿。
  • 征舸 (zhēng gě):远行的船。

翻译

前方的船已经驶过了青山的脚下,后方的船还停留在苍茫的江边。即使有了风,也不应匆忙地超越他人,我们同样是在江湖中航行的船夫。

想要离开却又犹豫不决,心中感到迷茫,耳边仿佛能听到船舷上的声音。不久后相见,感谢对方的等候,我们的船并行不悖,不受波涛的影响。

你没看见前方的船独自前行,正在坐啸,而后方的船虽然晚些,但终究会到达。又或者,后方的船载重比前方的船轻,反而能提前三天超越前方的船。

我一生的生计都系于这远行的船上,只愿风平浪静,一切安好。我不惜每天望着后方的船,他人未必会忘记我。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前后船只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航行生活的深刻感悟。诗中,“前舟已过青山趾,后舟犹驻沧江涘”描绘了船只的动态,而“得风未可遽凌人,同在江湖作舟子”则体现了作者的谦逊与合作精神。后文通过对前舟后舟的对比,展现了不同情况下的航行状态,最终归结于对平静安稳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航海生活的深刻理解和人生哲理。

程敏政

明徽州府休宁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历左谕德,以学问该博著称。弘治中官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见唐寅乡试卷,激赏之。十二年,主持会试,以试题外泄,被劾为通关节于唐寅等,下狱。寻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献志》、《明文衡》、《篁墩集》。 ► 25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