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邓太素还豫章

寒岩不出动经年,回首南州意渺然。 夜月正联高士榻,秋风又上孝廉船。 珠江缥缈孤帆远,彭蠡苍茫一镜悬。 归去匡山遇宗炳,为寻莲社旧因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寒岩:本指高寒的山崖,这里可理解为清冷寂静的地方。(“岩”,读音“yán”)
  • 南州:泛指南方地区。
  • 高士榻:指贵宾的床铺,也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 孝廉船:指奉朝廷征召之士所乘的船。(“廉”,读音“lián”)
  • 珠江:中国南方的一条大河。
  •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缈”,读音“miǎo”)
  • 彭蠡:鄱阳湖的古称。(“蠡”,读音“lǐ”)
  • 匡山:这里指庐山。
  • 宗炳:南朝宋画家,此处借指志同道合的友人。
  • 莲社:佛教净土宗最初的结社,这里可理解为志同道合者的聚会。

翻译

在清冷寂静的地方已经很久没有外出行动了,回首望向南方,心中的思绪变得悠远迷茫。 夜晚的明月正照着贵客的床铺,秋风又吹上了那艘奉朝廷征召之士所乘的船。 珠江上孤帆远去,隐隐约约,鄱阳湖苍茫广阔,如一面高悬的镜子。 回去到庐山将会遇到志同道合的友人,为了寻找过去志同道合者聚会的缘分。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释通炯送邓太素回豫章时所作。诗的首联通过“寒岩”和“动经年”表现出作者所处环境的清冷寂静以及长时间的沉寂,“回首南州意渺然”则流露出作者对南方的思念和对离别的感慨,意境悠远。颔联“夜月正联高士榻,秋风又上孝廉船”,用“夜月”和“秋风”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高士榻”和“孝廉船”则增添了文化内涵和历史厚重感,同时也表现出对邓太素的敬重。颈联“珠江缥缈孤帆远,彭蠡苍茫一镜悬”,描绘了珠江上孤帆远去和鄱阳湖苍茫广阔的景象,画面感强,给人以悠远空旷的感觉。尾联“归去匡山遇宗炳,为寻莲社旧因缘”,表达了作者对与友人在庐山相遇、重温旧情的期待,也体现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用典自然,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

释通炯

通炯(一五七八—一六三九?),字普光,号寄庵。南海人。俗姓陆。憨山大师弟子,后居诃林。清光绪《广州府志》卷一四一有传。 ► 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