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三十一首

· 刘基
种苗甫田中,其叶何离离。 上天降膏泽,溥博无偏私。 人力苟不至,不如茅与茨。 常恐嘉实晚,坐伤零露滋。 徘徊感节序,太息秋风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甫田:大田。
  • 离离:茂盛的样子。
  • 膏泽:滋润作物的及时雨。
  • 溥博:广大无边。
  • 偏私:不公正的偏爱。
  • 茅与茨:茅草和茨草,指粗糙的植物。
  • 嘉实:美好的果实。
  • 零露:露水。
  • 节序:时节的顺序。
  • 太息:深深地叹息。

翻译

在广阔的田野中种植了幼苗,它们的叶子是多么茂盛啊。上天降下了滋润的及时雨,它广大无边,没有一丝偏私。但如果人的努力不到位,这些幼苗可能还不如那些粗糙的茅草和茨草。我常常担心美好的果实会晚熟,或者因为露水的滋养而受损。我徘徊在时节的更迭中,深感秋风时节的忧愁,不禁深深叹息。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田中幼苗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农业生产的关注和对自然恩泽的感激。诗中“上天降膏泽,溥博无偏私”展现了自然界的公平与慷慨,而“人力苟不至,不如茅与茨”则强调了人的努力的重要性。后半部分则转为对时节变迁的感慨和对未来收获的担忧,体现了作者对农业收成的深切关怀和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明代诗人刘基对农业和自然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刘基

刘基

刘基,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 16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