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馀春慢咏子规

· 刘基
陇水沉沙,巴猿咽雨。泪尽潇湘竹死。多情怨魄,何处飞来,声在万重云里。肠断行吟放臣,去国佳人,地遥天迩。悄空山,月冷风清,惟见野棠如绮。 记向日、琼户珠帘,樱唇簧舌,吹商呵徵。朱颜尚在,十二阑干,回首不堪重倚。沧海桑田有时,海若未枯,愁应无巳。到明朝、赢得浮花满树,锦毇霞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子规:即杜鹃鸟,常在春末夏初时啼叫,声音悲切。
  • 陇水:指陇山(今陕西省境内)的水流。
  • 巴猿:巴地的猿猴,巴指今四川东部地区。
  • 潇湘:指湖南的潇水和湘水,常用来象征悲伤的情感。
  • 怨魄:指杜鹃鸟,传说杜鹃是古代蜀国望帝的魂魄所化,故有“怨魄”之称。
  • 放臣:被放逐的臣子,这里指被贬谪的官员。
  • 去国:离开故国。
  • 海若:海神的名字,这里指大海。
  • 锦毇霞碎:形容落花如锦绣般绚烂,但已破碎。

翻译

陇山的水流沉沙,巴地的猿猴在雨中悲鸣,杜鹃鸟的泪水已尽,潇湘的竹子也已枯死。多情的杜鹃鸟,它的怨魄不知从何处飞来,声音传遍了万重云霄。肠断的是那些被放逐的臣子,离开故国的佳人,他们所在之地虽远,但心中的距离却近。在空寂的山中,月亮冷冷清清,只见到野棠花如绮丽。 记得往日,华丽的门户和帘幕,樱唇轻启,吹奏着商音和徵音。红颜依旧,但十二层的栏杆,回首时已不忍再次倚靠。沧海桑田虽有变迁,但海若未枯,愁绪应是无穷无尽。到了明天,只能看到满树的落花如锦绣般绚烂,但已破碎。

赏析

这首作品以子规(杜鹃)的悲鸣为引子,描绘了一幅充满哀愁的画面。诗中通过对陇水、巴猿、潇湘竹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凄凉、悲切的氛围。同时,通过“放臣”、“去国佳人”等人物形象,表达了被放逐者对故国的深深思念和无法言说的痛苦。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变迁和离愁别绪的深刻感悟。

刘基

刘基

刘基,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 1624篇诗文

刘基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