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菊为孙舍人以道赋

九月严霜风槭槭,篱下黄花纷五色。 千枝结束艳明霞,一片丛生媚幽石。 略施粉黛人已惊,净洗铅华谁解识。 孤根独立已后时,岁晚馨香堪自惜。 柴桑三径未曾栽,孤山万树长相忆。 舍人寓直披此图,棐几芸窗时拂拭。 嫣然空谷回春姿,莫道佳人难再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槭槭(qì qì):象声词,形容风吹叶动的声音。
  • 结束:此处指菊枝的形态,有整束、聚集之意。
  • 铅华:用来化妆的铅粉,这里代指浓妆艳抹。
  • 柴桑:古县名,这里代指陶渊明,因其曾为柴桑令。
  • 三径:意为归隐者的家园或是院子里的小路。
  • 棐几(fěi jǐ):用棐木做的几桌。
  • 芸窗:指书斋。

翻译

九月里严霜降临,风声槭槭作响,篱笆下的菊花色彩缤纷。千枝菊枝聚拢,艳丽如明霞,一片菊花丛生长在幽石旁,尽显妩媚。稍稍施以粉黛就已让人惊叹,洗净浓妆,又有谁能真正了解它呢?菊根孤独地挺立,开花时间较晚,在岁末时节,它的馨香值得自己珍惜。陶渊明的柴桑三径不曾栽种菊花,总会想起孤山上的万树菊花。舍人在官舍值班时展开这幅图,在棐几和芸窗旁时常擦拭欣赏。菊花如在空谷中绽放,展现出回春的姿态,不要说佳人难以再次遇到。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菊花的美丽与独特。诗的前两句通过“九月严霜”和“篱下黄花”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同时突出了菊花在寒冷季节中绽放的坚韧。接下来,诗人用“千枝结束艳明霞,一片丛生媚幽石”形象地描绘了菊花的艳丽和妩媚,展现了菊花的姿态之美。“略施粉黛人已惊,净洗铅华谁解识”则从另一个角度描写菊花,强调了其天然之美,即使不施粉黛,也依然令人惊艳。“孤根独立已后时,岁晚馨香堪自惜”表达了菊花孤独而坚韧的品质,以及它在岁末时散发的馨香的珍贵。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提及陶渊明的柴桑和孤山的万树菊花,增添了文化底蕴和历史感。最后,诗人描写舍人对画中菊花的喜爱,“嫣然空谷回春姿,莫道佳人难再得”,将菊花比作佳人,进一步突出了菊花的珍贵和美好。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菊花的描绘,表达了对菊花的赞美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

黎民表

明广东从化人,字惟敬,号瑶石山人。黎贯子。黄佐弟子。以诗名,与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赵用贤称“续五子”。亦工书画。嘉靖举人。选入内阁,为制敕房中书舍人,出为南京兵部车驾员外郎。万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参议。有《瑶石山人稿》、《养生杂录》、《谕后语录》。 ► 1596篇诗文